(六)玄奘西天取经
玄奘,姓陈,俗名袆,洛州缑乐县陈堡谷(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东河村)人,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卒于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63岁。玄奘天分极高,有佛门千里驹之美称。
玄奘是誉满中外的旅行家,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由长安经秦州(天水)、瓜州(安西)、玉门关西向印度取经,长达17年,行程五万里,周游110国,其艰苦卓绝,九死一生。
小说里面把玄奘出行写得很壮观。其实不然,玄奘实际上是“偷渡客”。当时唐朝刚刚建立,对出关的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去西域一带。而玄奘并没有出关的文书,所以当玄奘走到河西凉州被凉州都督李大亮发现,逼玄奘还京。玄奘正在为难之际遇到河西高僧慧威派弟子二人前来保释,随后二人又从小道护送玄奘出凉州才得以继续西行。其后又数次受到阻拦,“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是真实的写照,所谓“经途数万,备历艰危”。
玄奘西行异常艰苦,特别是在今新疆哈密以南三十里的莫贺延碛沙漠。玄奘一个人在茫茫沙海中前行,五天四夜滴水未沾,又受风吹日晒,其艰苦之状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回来,带来657部经。之后又转入翻译佛经,前后19年,翻译75部,总计1335卷。并且把《老子》等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玄奘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口述的方式,让弟子辩机记录并整理成文,于公元646年成书,这就是誉满海内外的《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12卷,“亲践一百一十国,传闻二十八国”,附带十二国,共一百五十国。基本构架是:所游之地的位置、建置、幅员、山川、气候、物产、风俗、宗教、圣迹、传说、农商、货币、语言、文字、政治、法律等,虽详略不等,但多为亲身所践,真实可信。《大唐西域记》以其丰富的内容不但对中国而且对亚洲都有着重大贡献。
(七)隋唐丝绸之路的鼎盛
隋唐丝绸之路在敦煌汇合后又分北、中、南三道,继续向西方前进。
北道:从伊吾(今新疆哈密),经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突厥可汗廷,至拂菻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达于西海(今地中海)。
中道: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焉耆(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钹汗(今费尔干盆地)、苏对沙那国(今乌拉秋别)、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曹国(今伊什特汗)、何国(今撒马尔罕西北)、大小安国(今布哈拉)、穆国(今查尔朱),至波斯(今伊朗),达于西海(今波斯湾)。
南道:从鄯善(今新疆若羌)、于阗(今新疆和田)、朱俱波(今新疆叶城)、喝盘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葱岭,又经护密(今瓦罕)、吐火罗挹怛(今阿姆河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帆延(今巴米扬)、漕国(今加兹尼),至北婆罗门(今印度北部),达于西海(今印度洋)。
事实上,作为中西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畅通又关系着内地物质供给和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发展到隋唐时,所谓“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唐代大诗人岑参的名句就是对当时凉州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