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
汉末以来,中原战火频繁民不聊生,而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河西地区都相对安定,吸引了大量的中原人士进入河西地区,成为中原流民避难的乐土。其中以北凉沮渠蒙逊相继建都的姑藏(今甘肃武威市)最为突出。
魏晋时期内地长期战乱,当时去长安、洛阳道路不通,所以西域及外国来的商人只好将姑藏作为贸易的终点,以至于西域的金银币在姑藏都可通用。更有些西域及外国商人干脆扎根于此,修宅建房娶妻生子。
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在《凉州乐歌》中称:“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藏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这是温子升通过亲身经历凉州、姑藏等地,真实地记录了河西地区的繁华景象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线,通过丝绸之路,西域及外国的商贾把来自远方的药品、毛织品等运到姑藏交易,然后再换取丝絮、布帛、钢铁制品到遥远的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
(五)法显花甲西行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文化交流的大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前往西方求经的旅行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往西方求经弘法成为时尚,其间僧人多达数以万计,遗憾的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未能留下姓名,可考者寥寥无几。在众多的西行高僧中,以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最为闻名。
法显,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人。大约生于公元342年,卒于公元423年,享年82岁。法显俗姓龚,原有兄长三人,不幸全夭亡,父恐祸及法显,在他3岁时就把他度为沙弥。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58岁高龄的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同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漫的西天取经之旅。
在河西走廊的张掖,法显又遇到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五人,后来又到和田增加慧达一人,于是一行十一人组成了一个“西游团”,向西方进发。在长达15年的旅行过程中,法显足迹到达中国河西地区、新疆以及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等。他的《法显传》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丝绸之路文献,又叫《历游天竺记》《佛国记》等。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旅行家和佛学高僧,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法显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是中国到达中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人。从此以后,中国人的地理视野由传统的中亚、西亚扩大到东南亚,由陆路扩大到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