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域进行交往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线。在这条山水阻隔、冰峰林立、流沙浩瀚、生死难卜的道路上,充满着艰险和神秘,也充满着商机和文化。
不知有多少人往来于东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不辞艰辛往来于丝绸之路、大漠戈壁,为中外交流留下了一曲曲动人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只能撷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以示敬仰。
(一)张骞通西域
张骞,西汉前期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14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时张骞任郎官,即宫廷侍卫。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武帝之命出使月氏,即今中亚地区,这就是著名的张骞通西域。当时张骞带领一百多人,从长安西行到陇西(今甘肃临洮),走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兵抓获,被送到单于掖庭长期扣押。
张骞在匈奴过了十余年的囚徒生活,但他一心想寻机出逃。匈奴为了使张骞安心,给张骞娶了一位匈奴妻子,以软化张骞。张骞妻生子后,匈奴对其放松了看管,于是张骞乘机逃出匈奴。
张骞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后,受到热烈欢迎,大宛王派向导送张骞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康居王又派人将张骞送到月氏。张骞到月氏后,月氏由于满足现状没有答应与汉联合打击匈奴,张骞只好由月氏到大夏(阿富汗的瓦齐拉巴德),最后由大夏返回中原。
张骞用时一年多游历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中亚诸国。但是张骞在返回中原时又被匈奴抓住,送到掖庭并与妻子相聚。这次扣押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首领单于去世,张骞趁乱带着妻儿和甘父逃回中原。
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共十三年之久,去时一百多人,回来只剩下张骞和胡人堂邑氏甘父两人。虽然联络月氏打击匈奴、断匈奴右臂的目的没有达到,但却意外地游历和考察了中亚诸国,增长了见识,了解到许多实际情况。张骞把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写成《出关记》一书,向内地介绍西域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现状等,后来大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张骞已经亡佚的《出关记》写成《史记·大宛列传》,成为现存最早的关于西域地区的历史资料。
公元前123年,张骞作为校尉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任务就是充当向导。由于张骞熟悉沿途情况,知道何处有水草,何处有道路,使部队在大漠中不受困乏,行动迅速畅通无阻,促成了卫青的胜利。为此,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19年至前118年,这次汉武帝派张骞率三百多人的使团,带着金银、绸缎、牛羊出使西域,主要是劝说乌孙归汉,与汉联合起来共同打击匈奴。乌孙最早也在河西敦煌,其势力强大后,又打败月氏,在伊犁河流域居住了下来。
张骞到达乌孙后受到国王的盛情接待,并派使臣带着十余匹乌孙马于公元前115年随张骞一起回到长安,并与长安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张骞作为官方丝绸之路的开创者,由于他的努力使中西交通有了空前发展,也与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诸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交往,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当然,也是丝绸之路上最杰出的使者。张骞通西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大手笔,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意识地去了解世界、对接世界,用今天的话讲,堪称是放眼世界的伟大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