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新认识资源配置问题的必要性
研究经济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体制或机制,以便合理利用资源、配置资源,既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又能使财富或收入的分配趋于公平。不重视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忘记了经济学这门科学的这一使命。但自从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以来,历来有关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有两种趋向。一种趋向是:认为市场机制是能够完善地、合理地在社会有限资源条件下配置各种资源的惟一有效的机制,资源配置学说无非是一种通过市场对经济自发地进行调节的学说。另一种趋向是,从资源配置的过程与效果来看,市场机制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或者反映了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善,从而造成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或者反映了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之间的不协调,即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即使资源的配置比较合理,社会财富可以增加,但收入分配的失调现象却会变得严重起来,从而必须运用政府的调节职能或计划机制来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至少应用它们来克服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然而,当我们把研究的课题转入我国现阶段的资源配置方面时,不难发现,国外有关资源配置的种种观点,尽管其中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内容,但同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仍有较大的距离。根据我国经济的非均衡状态,那种把市场机制视为资源配置的惟一有效机制的学说,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假定把市场定价作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的资源配置问题的出发点,我们的经济很可能陷入较大的混乱之中。这是因为,在市场不完善、非经济因素干扰较大、企业尚未具有独立经济地位的现实经济环境中,要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首要的问题是让企业成为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商品生产者,自己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使市场日益完善。而在企业有了充分的活力之后,如果资源约束的情况仍然未能消除,那么完全依靠价格调节也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目的。这就是非均衡条件下资源配置问题的复杂性,也是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实际情况重新认识资源配置问题的主要理由。
从我国经济中可能发生的“滞”、“胀”与“滞胀”以及它们与资源配置失调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现阶段资源配置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这就是,无论是按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惟一有效机制的模式,还是按计划机制对市场机制替代的模式来分析这些问题,都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其原因和找到对策。我们强调“只有先了解中国,才能对中国经济作出符合实际的说明”,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经济理论的指导作用。没有经济理论的指导,没有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分析,很可能陷入一大堆琐碎的、非系统的具体事实的罗列或描述之中,因此,我们重视经济理论的指导作用,是指不能根据经济生活中的若干表面现象就得出有关我国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探索可以用来解决我国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尽管这种探索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循着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途径前进,总是会有收获的。
于是,从重新认识资源配置问题的必要性出发,自然而然地会导致如下的论断: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配置理论。非均衡经济理论作为一种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的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理论,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被提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