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解读中国经济改革(7)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不协调的原因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情况。这并不仅仅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双轨经济体制有关。假定建立了新经济体制,那么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和个人经济行为是分散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各自的利益和意图进行经济决策,它们的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国民经济运行处于相互适应之中,由此,仍会产生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不协调。具体地说,在新的经济体制之下,企业会根据自己的价格预期、利息率预期或对于市场供求状况的预期,调整自己的存货水平和资金借入量的行为。这些行为将影响市场商品的可供量和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个人也会根据自己的价格预期、利息率预期或对于市场供求状况的预期,调整自己的消费品存量、现金持有额和资产形式的行为。这些行为将影响市场商品的供求和资金的供求。从企业和个人行为的调整可以了解到,市场存货数量的波动必将导致经济中出现不正常的市场存货或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可见,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不协调,以及由于这种不协调而导致的总量失衡、结构性失衡(这些失衡以“滞”、“胀”或“滞胀”等形式表现出来),不会因新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不再存在。只是在新经济体制之下,一旦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出现不协调的时候,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使这种不协调趋于缓和的力量要比在传统经济体制和双轨经济体制之下易于发挥作用,通过政府调节来消除或缓解这种不协调现象的效果也比在传统经济体制和双轨经济体制之下大得多。如果说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下都会出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不协调,都会发生总量失衡、结构失衡及其表现形式“滞”、“胀”或“滞胀”的话,那么在传统经济体制和双轨经济体制之下,这种不协调和失衡不仅要比新经济体制之下远为严重,而且在使这种不协调转变为比较协调的过程中,经济本身为之付出的代价也远为巨大。如果把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过程概括在从宏、微观经济的不协调到比较协调,再从比较协调到新的不协调的过程的话,那么与新经济体制之下的情形相比,在传统经济体制和双轨经济体制之下,从宏、微观经济的不协调到比较协调所需要的时间较长,遇到的障碍较多,为此而付出的代价较大,而从宏、微观经济的比较协调到新的不协调之间的时间较短,即新的不协调可能很快就产生。

现在,把问题再回到非均衡经济方面。可以明确地指出,假定社会主义经济真的是像瓦尔拉所描述的那种均衡经济的话,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就都不存在。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也不可能出现,宏、微观经济之间的不协调就不会发生,于是“滞”、“胀”、“滞胀”之类的现象也都没有存在的可能了。但瓦尔拉所描述的那种均衡经济是不符合实际的,经济中实际存在的是非均衡状态。既然如此,那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失衡和宏、微观经济的不协调是来自非均衡的经济运行,而主要不是政府工作失误或偶然事件干扰的结果。

上一页 1... 56789...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