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解读中国经济改革(10)

可能有下述三个来源:

第一,来自居民的储蓄存款。在经济紧缩时,如果居民的预期发生变化,他们是有可能提取存款,使之转化为社会购买力,购买短缺商品,从而引起物价上涨的。

第二,来自居民手头持有的现金。不管这些现金被当作备用金的还是具有“持币待购”性质的,只要居民的预期发生变化,这些现金就有可能冲向市场,引起物价上涨。

第三,来自企业的税后利润部分。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货币作为公共消费支出,或把它们分配给本企业的职工,转化为职工的个人消费支出,使之进入市场,购买短缺商品,从而引起物价上涨。但应当指出,如果企业是有利益约束的并且具有长期的发展方针,那么企业将考虑到经济紧缩的客观形势,就会在税后利润的支出方面自行约束,节制公共消费支出和给予职工的收入份额,而宁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积累上下功夫。反之,如果企业缺少利益约束,企业行为是短期化的,那么企业很可能置经济紧缩的形势于不顾,继续采取把税后利润“分光吃尽”的做法,物价也就可能因此而上涨。

由此可见,在存在结构性失衡时,如果政府采取了紧缩需求的措施而又不设法缓解居民储蓄存款和居民手头持有现金对市场的压力,不设法阻止它们对市场可能发生的冲击,那么可能的“滞胀”就会变为实际的“滞胀”。同样的道理,如果政府不在紧缩需求的同时改造企业的运行机制,而仍然使企业缺乏利益的约束,缺乏自我调整税后利润使用方式的机制,以至于企业的行为依旧是短期化的,那么“滞胀”的可能性就会转化为“滞胀”的现实性。

“滞胀”对经济是十分不利的。它不仅与经济的稳定增长无法相比,甚至比“增长中的膨胀”还要坏。就现阶段的我国经济而言,紧缩总需求势在必行。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在紧缩总需求的过程中不至于出现“滞胀”。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增加有效供给对于缓和经济失衡的关键意义。如果紧缩需求过度而造成了对有效供给的紧缩,那么紧缩需求以缓和供不应求现象的目的将不可能实现。除此以外,我们还必须就前面已经提到的居民储蓄存款、居民手头持有现金、企业运行机制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以便寻找防止发生“滞胀”的有效对策。

第一,居民储蓄存款问题。

为了防止在紧缩需求过程中居民预期发生大的变动而使提取存款,冲击市场的情况出现,可以适当提高存款利率,开展保值储蓄和实物预购储蓄,以稳定储蓄存款。同时,政府应当引导居民用一部分储蓄存款购买住宅,购买证券。住宅和证券都是保值性的。对房屋和证券的购买可以把短期资金变为长期资金或把消费基金变为生产基金,这是存款分流的有效渠道。

第二,居民手头持有的现金问题。

对待居民手头持有现金的方式基本上与对待居民储蓄存款的方式相同,即政府应采取措施,使居民把手头现金的一部分变为存款,变为对住宅和证券的购买。同时,对于个体户和农民,应当设法鼓励他们把手头持有的现金作为生产资金,以便增加供给,而不要用于挥霍性的、炫耀性的消费。

第三,企业运行机制问题。

不仅增加供给有赖于企业改革的深化(例如,通过企业改革的深化,可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可以促进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可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等等,以达到增加供给的目的),而且抑制需求也有赖于企业改革的深化。正如本书以后各章将会指出的,企业改革过程就是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过程,企业必须有利益的约束,才会关心自己的税后利润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方向,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才能避免。那么,究竟怎样改造企业的运行机制呢?承包制在这方面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承包制并未割断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脐带”,承包制下的企业还不是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承包制应当逐渐向股份制过渡。参看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31~43页。股份企业的经济活动取决于投资者的利益,宏观经济调节的意图可以同股份企业的长期利益相适应,即投资者为了自身的长期利益,将在经济紧缩期间自行约束税后利润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方向,而不至于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只图短期利益最大化,这样,“分光吃尽”税后利润的短期行为也就有可能防止了。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在结构性失衡存在的条件下,“滞胀”不是没有出现的可能性的。但是,只要我们在压缩需求的同时致力于有效供给的增加,只要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居民储蓄存款,并尽可能把这些存款和居民手头持有的现金引导到对住宅和证券的购买方面去;只要我们深化企业改革,建立企业的利益约束机制,那么“滞胀”可以被防止。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前景将不是“滞胀”,而是经济的中速增长和物价上涨率的下降。

在这一章中,我们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问题,而且只进行了十分粗略的分析。在本书以下各章,我们将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供给缺口与商品需求缺口并存条件下的政府调节问题和企业改革问题进行较细致的论述。

上一页 1... 678910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