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前,汤一介先生因病辞世。生前谈及中国的现代化,汤先生说过:“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这是一切现代社会的共性,“自由”是一种现代的精神,创造力源于自由,而“民主”则是一种制度,保证人民的自由得以实现。今天我们从事国学研究、国学传播,如何能够有助于“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现代中国?
■朱汉民:我认为国学的研究与传播,可以与自由、民主的现代价值结合起来。不妨回忆一下,近代中国士大夫如何将传统国学与现代价值结合。许多思想开放的士大夫,其基本文化信念仍是圣贤之道,保持着对儒家王道文化中“天下之道”、“天下之理”的信仰,同时他们能够以“王道”去解读自由民主。晚清郭嵩涛从原始儒家的价值理念出发,将自由民主理念包容进来。谭嗣同也是一位努力融合仁学与自由民权价值的学者,“大公至正”、“唐虞揖让之风”等中国传统价值理念,近代的民主、自由价值理念,在他看来完全是相通的。
这样一种将中国文化的普世性与民主、自由理念相融通的文化观,为清末民初诸多士大夫所接受。由于近代士人往往以“圣人之道”、“大同之道”去解读、融贯民主、自由、平等,故而形成一种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民主主义思想文化。有些政治上向往自由、民主的近代士大夫,内心也真诚地信仰儒家的圣人之道。
■李亚:在7月11日“致敬国学”启动仪式的致辞中,我曾这样表达,“致敬国学,推动国学的传承与传播,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摇旗呐喊,是向全社会、乃至全球华人发出一种声音:续接文化之根,张扬思想之魂,为躁动的心灵找回一方精神家园,为剧变的世界留住一片澄净天空。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温情,心生敬意,才能延续文化的血脉,树立文化的自信,提升文化生活的品质。进而加强社会整体的凝聚力,共渡改革的深水区。”
在中国迈向市场经济与自由民主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与价值信仰的缺失,不同个体、人群、阶层的利益、行为、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矛盾与激荡在所难免。国学智慧在人格修养、精神归宿、心灵慰藉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有益于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在社会层面则能缓冲矛盾、和谐秩序、重建道德,从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设。
国学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力量,重拾文化自知,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能以更积极、更开放的态度,向世界文明、现代文明学习,其中就包括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自由精神与民主制度。实际上这意味着,时间的纵向历史维度和空间的横向世界维度两种意义上的开放,既扎根于人文历史,又放眼于普世价值,在自身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价值双重基石之上,以传承促进发展,以开放促进改革,更理性、更智慧地推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演进。
《儒风大家》杂志简介
中国孔子基金会主管、主办,以“传承经典、经世致用”(季羡林先生题赠)为宗旨,以“求是、求真、求正”(饶宗颐先生题赠)为原则。继承传统文化,开掘现代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