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中华文化里面,有些能够与现代生活对接,有些就不能够。现在有些人也确实比较偏激,前阵子我看新闻,社会上还有人开“女课”,搞妇德教育。类似这些东西必然遭到淘汰,尽管少数人会去选择,但是总体上一定会被社会所排斥。因为它不属于现代社会。中国古代的东西良莠不齐,像是那些蒙学教材、劝善书,家训家规,有些确实有益,但是也有很多不合适现代人学习。我想还是应该由思想界、学术界给出一些基本的评判。
□:新媒体日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与国学相关的价值、知识、资讯正通过新媒体传播。仅就国学传播而言,新媒体能否成为主流?传统媒体例如纸质媒介,有没有一些新媒体无法取代的价值?
■李亚:客观地讲,纸质书刊在未来有可能会失去媒介属性。电子书方便阅读,数字新媒体传播效率高,在互动性、社交性方面,它的好处确实很明显。我想,智慧本身在于那些思想精华,介质属于形式层面,不是最主要的。数字新媒体作为社交媒体优势很明显,它更适应快餐化、碎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比较适合这种传播。比如《论语》篇幅短小,字数与微博相近。另外新媒体更适合年轻人,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多元地展现国学。文字配合上图画、音乐,利用新媒体、多媒体,可以更有效地传播国学。
□:“致敬国学”这个提法,意在引导人们对国学抱有敬意。对国学的这样一种敬意,与对世界文化的一般敬意有何区别?
■朱汉民:对于全世界的文化,都应该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民族之间、族群之间,不同的文化在现代世界没有藩篱。国学这一块,更多的是产生自豪感、自信心。同样一句话、一个思想,《圣经》里有,《论语》里也有,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文化也能产生这种伟大的思想,会有一种自信心,会有亲切感。
■李亚: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改善,民族复兴的机遇就在眼前。未来的可能,取决于思想的高度。而这首先在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主体性的理念,进而更加包容地去学习、汲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百年前人们争论过,国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在经济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决定未来走向的是精神价值、思想文化。文革时期,国学即便隐退山林都会被捣毁,现在国学重新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思考,同时也应该珍惜。
我相信一个民族的未来,最终取决于这个民族思想的高度,而这又以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发展为基石。英雄之大者,可救一时之世;学问之大者,方可为万世开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