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国学能够为国人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支撑,这其中两位最看重的是什么?
■李亚:以价值观来建立个人、组织、企业、城市、社会。我的切身体会是,与同事一起工作,价值观确实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西方企业管理研究的成果。没有价值观,社会各个层级的组成单元就会失范,个人行为、企业行为、政府行为都会“逾矩”,整个社会就失去了信任。像是食品安全问题。
还有就是立德在先,自己要有一个经过了反思的人生态度。我很崇尚儒道互补,儒家那样刚毅、乐观、进取,遇到挫折,道家、佛家又从内心里给我们一个支撑,人在进取、退隐之间取得平衡。像苏东坡、陶渊明那样,平衡自己、完成自己,一方面是追求外在事业,一方面是保持内心的安宁。
■朱汉民:传统文化能够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丰富的人生价值,不同年龄段、不同处境,都可以有不同的应对。我个人更多地是呆在书院,最看重两点。一个是儒家的“仁者爱人”,听起来非常普通,但是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是阶级斗争,那种教育强调阶级仇恨,漠视对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对护育人性、培养人格很不利。孔子讲的仁,就是人和人之间相互感通、相互体恤。先不说人性论,只说教化,用一种文化把善良的一面调动起来,还是用一种仇恨去挑起丑恶的一面。我们知道,不同文明都会强调“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培养健康的人格,发现仁爱之心,使人得到提升。
另一个是《中庸》提倡的中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然的、社会的秩序,生活的、心灵的秩序,最合适的叫做中。要达到整个世界的和谐,不需要建立一个超越信仰,人道就具有天道的意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价值信念,对我启发很大。
□:对于“国学热”现象,各界褒贬不一。在热与冷之间,国学如何获得一个适当的度?
■朱汉民:我感觉冷和热有一些特指的背景,现在民间国学讲习班、读经班很多,政府也很重视,教育上、宣传上都在提倡。作为国学研究者,或者说作为一个思想者,不管思考西方的思想、中国的思想,都要非常理性、非常冷静。比如我们评国学奖评得很热闹,但是入围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冷静中得出来的,热闹不可能产生优秀的成果。无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做国学研究一定要坐冷板凳,就是“宁静致远”。
同时,国学的热,可能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求。中国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毁弃和中断,现在要重新了解传统文化,需要一种热忱。像是“致敬国学”这样一个大型的活动,在传播上可以提醒民众去关注国学的内涵、价值、意义,提高认知程度。我们想通过这个活动把真正有价值的国学推广出去。所以我认为,应该继续冷静加热忱。
■李亚:我算是互联网跨界来做的,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国学太冷了。现在消费主义、物欲主义大行其道,流行文化受到关注最多。我们在中华世纪坛举行启动仪式,引起了一些注意,但是当天最受瞩目的仍然是绯闻、八卦之类的,那些才热。我们每年都有娱乐界、影视圈的盘点,我们自己以及同行投入都很大。相比之下,国学不要说热,连温都不算。这种现象不光是中国有,世界各国大都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