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朱汉民 岳麓书院院长
李亚 凤凰网总裁
□主持
曾繁田 中国孔子基金会《儒风大家》杂志记者
□:“国学”这个概念始终不甚明了。一方面,民国学者如钱穆先生,当代学者如李泽厚先生、袁伟时先生、王学泰先生,都不认同“国学”这个提法。另一方面,现在人们使用“国学”又较为频繁。两位怎样看待“国学”这个概念?我们应该怎样使用它?
■朱汉民:近些年“国学”使用频率较高,有关传统文化的东西大概都被称为国学。有些学者不赞成,可能主要是因为,国学不像哲学、历史学、文学这些学科具有大家一致认同的学科体系。国学非常庞杂,林林总总都放进去,就会有些混乱。不赞成也有一定的道理。
另外,国学这个概念出现得比较晚,不像经学、史学、考据学等等,在历史上长期使用,并且有专指的内容。西学传进来之后,才有了国学这个概念。中国人原本是不讲国学的,现代人反而大量讲国学了。这是因为引入了西学,需要有意识地称其为“国学”。就像西医传进来,与中医大不一样,为了区别开来,就用中医、西医区分。
考虑知识体系、学科分类的不同,我认为国学还是有它的特质。中国学术有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的知识体系,经学、诗学、易学、春秋学、理学甚至每一部经都是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各自有其文字、文献、义理等方面的内容。你说它是哲学么,它包含一部分哲学内容,但是也有历史学内容,还有文学的内容。比如经学,用西学的学科分类,很多经典无法用某一个现代学科去解说,它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因此,我认同国学这个概念。
■李亚:我们这次国学盛典颁奖礼两个主办方岳麓书院和凤凰网,从评奖分工上看,岳麓书院负责学术类奖项,而凤凰网分担传播类奖项。凤凰网主要面向大众、网民、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的那些普通人,去表达他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我想在普罗大众心目中,国学这个概念没有那么严谨,但是可能它的含义也挺丰富,三玄四书、唐诗宋词等等经典文本当然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其他中医、书法、茶道、武术都被笼统地称之为国学。我想,两种理解都有它的意义,既有了学术的严谨,也有了传统文化更广义的当代意义。
□:国学复兴对当代中国会产生何种影响?有可能解决哪些问题?
■朱汉民:我所理解的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体系化,就是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国学的影响至少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说:
一、从个人的精神上讲,国学提供安身立命的方法。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以经济方式刺激人们努力追求物利益。人们积极地、最大限度地进入市场、参与社会,势必引起心灵的震荡与紧张。国学有较为成熟的方法安置心灵,为我们提供价值性的依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