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周国平:做一个“精神浪漫”的守望者(5)

核心提示: 周国平认为,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精神的贫乏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精神的浪漫理应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普遍需求。精神浪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任何人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

精神守望 总有一些人在那里

周国平认为,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精神的贫乏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精神的浪漫理应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普遍需求。精神浪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任何人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

在他的印象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有着一种精神浪漫的氛围。那时,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从前被拒之门外的现代西方思潮汹涌而至,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海德格尔令人心潮澎湃,散发着让人着迷的精神魅力,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思想焦点。

周国平清醒地指出;“八十年代思想盛行,人们把阅读与讨论新锐思想作为当时的一种时髦,其实质不是学术热,而是思潮热,要说在学术上有多扎实和深刻,那倒未必。”据他回忆,当时陈宣良翻译的《存在与虚无》发行了10万册,被抢购一空,但是可能没有几个人认真读过并读懂了。但是有人关注精神与思想毕竟是一件幸事,就像遍地撒种也可能结出果实一样,思潮流行也会开出精神浪漫之花。

对于时代的变化,他不无感慨,感觉时代竟然比他个人老得更快。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当时以思潮为时尚的精神浪漫已经成为一个古老的传说,取而代之的是以财富为时尚的物质浪漫。

在他看来,尼采所揭示的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问题,包括传统价值的崩溃,信仰的空白,自我的迷失,文化的平庸,在当今世界并不是解决了,有些更加尖锐了。一个物质泛滥、精神苍白、思想无力的时代,让精神浪漫那么稀缺。许多现代人那么浮躁,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却是内心空虚、精神贫乏。

他认为,现代社会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无比迅捷,却容易让人丧失独处的能力,失去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其实,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不擅长交往的人可能在性格上有缺陷,但不能独处的人就在灵魂上有缺陷。因为不能独处的人太空虚了,他们不喜欢自己,他们知道自己有多么苍白,因而要逃离自己去人群中混迹。

他提醒人们,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无论何时都应该给精神生活保留一个合理的位置。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之所以坚持唯心主义,正是想借此表明精神的重要性,唤醒人们对精神浪漫的渴望。唯心主义当然具有主观性,但它原本就是一个主观的价值命题,而非客观的科学命题,它的初衷是让人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变得高尚起来,而不至于庸俗不堪。

“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人都是有灵魂的,并且都是有精神需求的。我总是相信,每一代人里面总有一定比例的人有着强烈的精神渴望,是不会被物质的泛滥与生存的重负完全压住的。”

周国平愿意乐观地面对未来,他希望做一个“精神浪漫”的守望者,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永恒价值,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走向,通过写作与讲演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精神需求。

谁都可以成为一个拥有精神浪漫的人,可能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但他们一定就在不远的那个喧闹或安静的地方,就是人群中的那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正向我们微笑致意,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但守望者已经跟他们相遇了。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周国平   守望者   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