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周国平:做一个“精神浪漫”的守望者(4)

核心提示: 周国平认为,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精神的贫乏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精神的浪漫理应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普遍需求。精神浪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任何人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

活出真性情 更愿意做自己

周国平说,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人生观,那就是“活出真性情”,而对个性与内在精神的看重,以及对琐事与外在功利的看轻,是真性情的一体两面。一个人只有保持对自己的根本的诚实,出于真性情与真兴趣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获得内在的丰富,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

一旦出现困惑,他首先想到的是回到内心,与身外遭遇保持一定的距离,倾听内心的声音与指引。他曾打算翻译尼采全集,但后来发现即使把自己的一辈子搭进去也可能做不完。“毕竟我还不愿仅仅做一个尼采的译者,我还是要做周国平。”因此,他及时地收缩自己的计划,以节制换心安。

他从不脱离自己的人生与心灵生活而去研究一个问题,也决不会因为社会上什么问题热门就去围观附和。一些知识分子摆正不了自己的位置,总是喜欢充当别人的导师,试图去解决别人的问题,其实到头来终究是纸上谈兵,不得要领。在他看来,写作不是为了高高在上地指导他人,而是剖析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他们交心。

“我是周国平,不是周杰伦!”面对讲座现场的火爆场面,周国平如是说。虽然做讲座的次数多得连他自己都已经记不清了,但是他还是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是做讲座的那块料。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善于与人交际,在人多的场合就心慌,不知道要说什么。他总是说,演讲必须具备的记忆力、自信心与表演欲在他身上都欠缺,每次演讲开始时都会紧张得面红耳赤,而且是一直红到脖根耳后,而讲演结束时,则经常是满怀着对自己的沮丧与对听众的歉疚走下台来。到现场听过他讲座的人,大多都会被他的真诚率性所打动。

他对自己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要求,凡可说的一定要说真话,对不可说的则保持沉默。因此,他会对以理欺人的人进行怒斥:“你不是人,你是一团概念。”他会把混迹学界的投机分子讥讽为“行政机器的驯服工具”。

你很难想象,作为社科院的研究员,他几乎从来都不申请课题,倒不是因为申请不了,而是因为很多课题的功利价值远远大于其学术价值,不符合他的精神需求,只有敬而远之,才能保持自身的本色。

他坚定地认为,精神创造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重要的不是精神产品能否转化为物质产品,是否有用,否则就是用人的低级属性去判断人的高级属性,是根本的价值颠倒。

一旦把学术只是当成谋生的工具或者获取名利地位的手段,失掉了自己的真性情与真兴趣,那么学术生态就被败坏了,学术大师的出现就会成为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在他看来,真正的学者不会因利益而放弃良知,要保持反思与批判的立场,勇敢地做自己,坚守自己内在的精神独立,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周国平   守望者   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