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周国平:做一个“精神浪漫”的守望者(3)

核心提示: 周国平认为,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精神的贫乏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精神的浪漫理应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普遍需求。精神浪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任何人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

笔耕不辍 珍惜自己的经历与感受

阅读与写作,是周国平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饥饿是一种诚实,你当然可以假装不饿,不过饥饿的真实感受如影随形,对食物的强烈渴望挥之不去。肚子饿了就想吃东西,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自然反应。对于周国平来说,阅读与写作就像吃饭一样,缺了它们根本活不下去。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是做一只不知疲倦的狐狸,还是做一头闹中取静的刺猬?周国平选择了后者,用精神的高贵与思想的锋芒保护好生命的单纯。通过阅读与写作,经历与感受得以丰富与保存。即使是在外出差,他也不忘随手拿上一本好书,对于他来说,阅读是最好的消遣,与经典对话是最美的享受。

“我之需要写作,是因为惟有保持着写作状态,我才真正在生活。”周国平一直坚定地认为,为自己写作,也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或思考着同样问题的人写作。写作的首要目的不是影响他人,而是为了安顿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困惑。至于客观的社会效果,那是所有写作的附加值。可以说,他的写作就是他的精神生活,凡是他不屑于放进自己精神仓库里去的东西,就坚决不写,不管它们能给自己换来怎样的外在利益。

写作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够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感受就行。周国平认为,做哲学研究写论文、写专著是写作,通过散文的方式表达哲理性的感悟与思考也是写作,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

自1994年评上研究员职称之后,加之遇上家庭变故,他暂时无心写系统的学术专著,开始大量写形式自由、篇幅简短、感情真挚的散文,即所谓的哲理散文。有人说他写哲理散文是不务正业,不能作为成果拿去评职称,只是读者的“心灵鸡汤”。他真是哭笑不得:“岂有此理,你们说的正业就是学术,但是学术方面我哪里比你们少做了,我只不过在学术之外比你们多做了一些,你们就说我不务正业了。”在他的意识中,对一个真正关注精神生活的人来说,是没有正业与副业之分的,凡是出自内心需要、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都是正业。

其实,他并不忽视学术研究的价值,只是希望能以更自由的方式把它纳入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中,而哲理散文就是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他提醒那些偏执的人,只要回想一下柏拉图、卢梭或尼采的著作,就可以发现用文学的方式来探讨哲学问题是一种多么古老而智慧的做法。哲学的内涵与魅力不会因为文学的表达而减少,反而会让哲学能更接地气,也更有人气。

对于自己的散文作品被热捧,他多少有些意外。而对于自己的作品被选入中学教材或当作阅读理解材料,他更多的是感到担忧,认为是对他的作品的一种误用,让学生去分析他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词语含义、句子意义,简直是荒唐。

他很赞同卢梭的一个观点:“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一种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如果他是语文教师,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并且珍惜自己的经历与感受,通过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转瞬即逝的东西保存下来,让自己的心灵丰富起来。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周国平   守望者   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