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很多人看作是“学术明星”,却从来都不习惯众星捧月的感觉。他深谙有限之人无论多有学问,也无法穷尽无限的未知世界。他从不自视甚高、固步自封,总是饱含热情地去倾听、去学习。在他看来,自知无知不仅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境界。他是一个自知无知的智者,总是以谦逊优雅的姿态,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做到泰然处之。他,就是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
近日,周国平受邀参加在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举行的深圳市时尚文化创意协会成立大会暨SFCA国际时尚论坛,我们有幸采访到他,聆听他对于道家文化、东方美学与时尚创意的睿智见解。
深圳特区报:在所有受邀参加此次时尚论坛的主讲嘉宾中,您是唯一一位学者、作家,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促成您的到来?
周国平:主办方请我来参加此次以“东方美学·引领世界新时尚”为主题的论坛,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们可能请错了人。他们说喜欢我的书,我的一些经历与感悟对他们产生过一些影响,但问题是我书里面的内容跟时尚毫无关系,我觉得这其中肯定有一种因果错乱。事实上,我真的是特别无知,尤其对时尚更是一无所知。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行业离我最远的话,那就是时尚。
今天论坛的主题一个是时尚,一个是东方美学。但我的专业是哲学,而且是西方哲学,对于东方美学我并不精通,至多只是业余爱好。同时,哲学是思考那些抽象的永恒问题的,而时尚关注的是最当下具体的东西,两者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在时尚行业与东方美学方面我算得上是一个“双料外行”。其实我内心很不安,我完全不知道的东西我怎么能去谈论呢?不过,既然答应要来,我还是提前做了功课的,我准备把“实”的东西引向“虚”的方面,把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极其有限的知识梳理了一番,从中发现了与东方美学及时尚有着内在关系的一些东西,供大家参考一下。
深圳特区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什么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哪些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东方美学?
周国平: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道互补”。儒家文化是主流,道家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中国士阶层的长久传统,在积极的意义上,士阶层中的优秀分子秉持了儒家忧天下、哀民生的社会责任心,也涵养了道家亲自然、轻功利的超脱情怀;在消极的意义上,士阶层中的平庸之辈以儒家为做官的敲门砖,以道家为归隐的安慰剂。
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文化中是主体,而美学则主要源于道家思想。道家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审美文化,注重精神自由、逍遥自在、率性重情、闲情逸致、生命乐趣。道家文化对于中国文人来说非常重要,开启了中国特色的人性解放。在中国文人身上,同时具有励志和闲情两面。励志,就是经世济用,追求功名,为儒家所推崇。闲情,就是逍遥自在,超脱功名,为道家所提倡。如果只有励志,没有闲情,那么中国文化将会庸俗不堪,中国古代文人中那些注重精神生活与审美品位的人不是疯掉就是死掉。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佼佼者往往都追求一种“内道外儒”的生命状态,一个儒生的形体里面隐藏着一颗道家的心。
深圳特区报:道家的审美文化有哪些主要表现?对于人们的生活追求与精神境界有什么影响?
周国平:庄子把道家的人生哲学往审美的方向引导,开创了一种审美人生观,是世界历史上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传统。庄子哲学的出发点是保持好生命的单纯状态,所谓“保其性命之情”,把自我丧失在物质上、把天性丧失在世俗上的人是颠倒的。要超脱功利,保持生命的原初情趣。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
这就涉及到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天人合一”。儒家的“天人相通”或“天人相类”思想都是为了证明人伦道德在宇宙本体中是有根据的,并不包含人和自然统一、融合的含义。人与自然统一层面上的“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就是庄子所说的“万物与我为一”,它是东方美学所要追求的终极目的或最高境界。中国的诗歌与绘画的主要对象就是田园山水,中国文人大部分都有“田园梦”与“山水癖”,寄情山水田园,释放闲情雅趣,就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一种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