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要放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门槛。允许民办服务机构从小做起,边运作边发展,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拓宽服务内容,或者采用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促进养老机构发展。在机构运作中,要做好监管工作,促进其规范化建设,各省市县应尽快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
四是政府应保底特殊人群。在“养儿防老”已经过渡到“制度养老”的今天,无论养老形式怎么改变,政府的职责只能强化,不能有丝毫削减。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急剧加深的情境下,又同时面临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不成体系,机构养老供需紧张、服务水平不高的形势下,政府必须兜底解决家庭、社会不能解决的养老问题。坊间戏言,过去是“养儿防老”,今天是“养官防老”。官即政府,纳税人向政府纳税就是想让政府帮助解决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是失去独生子女或者独生子女一、二级残疾的老年人,他们为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做出了重大牺牲。有关方面估算,我国未来失独家庭大约在1500万左右,不解决好他们的养老问题,将是社会永远的痛。二是城镇“三无”老年人。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抚养能力的老人应该由政府兜底养老。三是重度残疾老年人。四是重点优抚对象。县级以上任命政府批准的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年人。
二、打造新业态
养老服务业不仅包括为老人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还包括为老人生产用品的第二产业,以及专门为老人提供专用农产品的第一产业。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和老年消费需求的跳跃式增长,社会资本纷纷加入到养老服务业并不断创新业态。
首先是功能新。新的养老服务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功能不断拓展的新产业,重点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游、老有所乐”目标,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模式、拓展功能,为老年人提供门类众多、丰富多彩、适合个性的服务内容。
一是立足老有所养,从宏观到微观开发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如宏观上探索“居家养老、社区照料、义工援助、邻里互助、亲情慰藉、协会维权”六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方式,加强对企业养老保险金征收的监督和管理,多渠道筹集社保基金,确保老年人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在微观上适合老人需求的生活用品不断被市场开发,食物保健产品层出不穷,养生养心养颜产品成了商家争抢研发的黄金领域。与此同时,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也正走入老人生活。“为你订制一个家”的高端个性化服务在一些城市已崭头露角。
二是立足老有所医,保障老年人医疗服务。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保证老年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有人救助,康复有人护理”。各医疗站点都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定期进行低费或免费健康检查和咨询。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国有2亿多职业病人,大多是农民工群体,流血的伤叫“红伤”,这种不流血的伤叫“白伤”,“白伤”有一定潜伏期,从现在起国家就应及早为这些人做好医病准备,不能让这些患白伤的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白白受伤”。
三是立足老有所学,帮助老年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开办老年大学,定期组织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科普讲座、书画、手工技艺、种花、绿化培训等。同时根据老年人专业特长,组织兴趣小组,组织老年人开展经常性学习活动。丰富了老年知识,开阔老年人视野,提高老年人素质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