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 新业态 新服务
——关于打造养老服务业的战略思考
刘 奇
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
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预计到2053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8%,“国未富,人先老”,“银发中国”的提前到来,使养老问题迫在国家的眉睫,迫在民族的眉睫,更迫在每一个家庭的眉睫。“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理念已经被现实生活颠覆。高新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养老服务业的滞后,诸多现实对养老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必须以全新的理念未雨绸缪,迎对突如其来的养老问题。
一、重塑新理念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子女数量减少及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的变化,加之人口流动的增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导致人类社会进入多元养老时代,呈现四大趋势,其一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延伸;其二是由道德养老向制度养老延伸;其三是“养儿防老”向“养官防老”延伸;其四是由他养为主向自养为主延伸。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这个时代的需求。中国尤甚。
一是人口大流动使二亿多游子想尽孝而心有余、力不足,独在异乡为异客,鞭长莫及。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流动人口已达2.21亿人,目前全国农民工有2.7亿人,世界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仅有12个,可谓大国中流动着一个大国。农村留守老人超过5000万,“门口栓着一条狗,家里留下老两口”是不少家庭的写照,远在天涯的子女,为了生活,有的经年不归,有的数年不归,尽孝只能靠电话和邮寄一点打工钱。
二是物欲横流,亲情疏远,一些道德滑坡的人不愿养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规范,在敬畏感缺失、羞耻感淡漠、价值观混乱、潜规则盛行的当下社会,金钱一站起来说话,道德就会趴下。有人为了金钱可以舍弃亲情,赡养老人需要签订协议,父母想得到赡养需要对簿公堂,社会对此现象有的容忍、默认,有的麻木不仁,有的甚至鼓吹应学习西方抛弃亲情,推行契约养老。道德在养老问题上已经失去天然制高点。
三是面对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老人无法跟上时代潮流,适应能力迟滞。传统社会老人是知识和经验的宝库,赡养老人可以获得老人经验和知识的传授、积累的社会关系的支持和抚养孙辈的便利。在网络信息时代,老人的知识与经验已失去价值,老人的威望和信誉及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所剩无几,尤其是面对手机、电脑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老人更是应接不暇,被科技、被社会、被家庭、被子女、被生活边缘化。
四是由于财务支配权和家庭决策权的丧失,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退居次要。随着年轻人收入的提高,经济地位的上升,尤其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要依赖外出务工,传统的主干家庭已经转变为核心家庭,在诸如盖房购房,添置家具及家庭未来发展谋划的决策方面,多是年轻人当家定夺,老人已没有多少发言权。
五是家庭功能小型化带来养老功能弱化。1990年我国家庭户均人口3.96人,2000年3.44人,到2010年为3.10人,家庭越来越小,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却不断增加,老人数量和比重不断上升。2、4、8的家庭结构已经出现,一对夫妇、双方父母及父母的父母,这种养老负担是任何家庭都无法承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