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大寨与小岗:农村典型建构及意义的再认识(6)

 四、结论和余论: 村庄特质与路径选择问题

大寨和小岗两个村庄分别是集体化时代和改革转折时代的农村典型,如今,作为榜样或典型虽已成为了历史,但对典型建构的过程及意义的再认识,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农民中国和中国的“三农问题”。[13]

大寨在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运动中,在村庄精英陈永贵的带领下,借着运动的政治热情,发挥集体主义和战天斗地的精神,开山造田、兴修水利,创造了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的奇迹。大寨的精神和事迹属于这个村庄及其农民,是独特的也是完整的。大寨的特质包括其时空场域、特定事件及特殊能动性,构成了大寨这一集体典型的结构基础。大寨典型的建构过程与集体化运动时代的政策推行高度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先进典型被形式化、教条化地模仿和复制,典型的政治意义远远超出了社会赞誉和参考意义。

小岗村因集体生产无法再继续维持下去,贫穷和饥饿迫使 18 户农民私下达成包干到户的“协定”,以按红手印的方式宣誓告别生产队集体经营,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经济绩效,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小岗农民的抗争行动是自发的也是特别的,但他们的行动顺应了改革的时代潮流,从而被逐渐建构为农村改革的典型。

大寨和小岗的村庄特质和行动方式呈现出截然相对的特点,集体典型和改革典型也是相互对立的。如果先进典型的价值在于他们都获得了成就的话,那么说明不同特质的村庄和不同的行动方式都可以获得成功。然而,农村典型建构的逻辑则是对成功案例的某种方法或行动方式孤立起来加以推广和复制,实际构成了一种典型的逻辑悖论,因为村庄的特质是整体性的、独一无二的。大寨和小岗用他们特有行动方式获得成功,并不意味着其它村庄用同样方式就能获得成功。

村庄特质的命题可引发我们对“三农问题”解决之道和中国农村发展路径选择问题的重新认识和思考,既然每个村庄其实都有自己的特质,那么这就意味着他们有各自特有的发展需求。而如何去满足这些需要,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因此,在大一统政策思维下去寻求“三农问题”的解决,或寻求理想化单一的农村发展道路,实际背离了村庄特质原则,而如强制推行单一化的政策路线,也就难以避免给不适宜的地区带来相反的效果。正如在大寨可以取得惊人效果的集体经营制度,而在小岗村就无法推进; 小岗村的那种行为方式在大寨实行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

田野工作者在农村调查时经常会听到农民反映:“我们最期望的就是有好政策。”那么,农民究竟需要是什么样的好政策呢? 有没有一种理想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政策呢? 如果我们把农民所说的好政策理解成某些具体化、形式化的措施,或许就偏离了农民的本意。如果真有好政策的话,那绝非条条框框,而是不给农民约束和限制,同时又能帮助、支持和引导农民,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路径。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显示,让农民陷入困境的,往往就是那种试图用一种想象的理想政策、用一种模式去改造所有的农村,而不考虑村庄和农民自主选择意愿。村庄是一种自然与社会历史的连续统,每个村庄有着自己的特质,因而真正理想的农村发展道路不可能只有一条,而是多样的。[14]所以,塑造和建构农村先进典型,主要功能在于弘扬典型的正面价值,而不宜形式化地模仿和复制典型,更不宜用政治运动和政策形式强制推进典型的复制。同样,农村发展模式也是对发展经验中的共性的概括和总结,只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不可以政策形式推行模式的复制。

 参考文献:

[1]王俊山.大寨村志[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4-11.

[2]朱炳祥.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村庄变迁: 兼论村庄的本性及其意义——以摩哈苴村与周城村为例[J].社会学评论,2013( 2) .

[3]钟涨宝,狄金华.中国的农村社区研究传统: 意义、困境与突破[J].社会学评论,2013( 2) .

[4]王俊山.大寨村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21.

[5]映泉.陈永贵传[M].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1.

[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 三联书店,1994.

[7]温晋生.“大寨精神”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J].党史文汇,1994( 11) .

[8]周晓虹.再论中国体验: 内涵、特征与研究意义.社会学评论[J].2013( 1) .

[9]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陈怀仁,夏玉润.起源——凤阳县大包干实录[M].合肥: 黄山书社,1998:152.

[11]宋奎武.农村问题及三十年农村改革反思——简论大寨与小岗村的功与过[J].调研世界,2009( 6) .

[12]孙丽萍.大寨口述史——150 位大寨人说大寨: 下[M].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307.

[13]陆益龙.农民中国: 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陆益龙.多样性: 真正理想的农村发展道路[J].学术前沿,2012( 9) .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大寨   小岗   农村典型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