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大寨与小岗:农村典型建构及意义的再认识(3)

 二、小岗村分田单干与农村改革典型的建构

小岗村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小自然村,在实行农业合作化的 1955 年前有 34 户人家 175 人,三年自然灾害后 1962 年仅有 10 户 39 人,到 1978 年“大包干”时也只有 20 户人家,人口 115 人。[9]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地处岗丘地带,土地主要由岗丘高地和积低田构成,土壤的盐碱度高,并不肥沃。这里属于亚热带与温带的交界处,气候多变。从生态自然条件来看,小岗村的土地和气候都具有多变性特征。岗丘的高地如果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加上精耕细作,荒地也就变成良田; 在岗丘改成的田地里,既可种植水稻,也可种植旱季作物。

所以,小岗村的自然生态条件既说不上恶劣,也谈不上良好,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行动策略。

就人文历史传统而言,小岗村所在的凤阳县是个有名的地方。如民间流传的花鼓小调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从这个民间小调可以析解出其中关于凤阳历史特征的“深层意义”: 一是凤阳的自然条件其实是良好的; 二是频繁战乱和灾荒让这里百姓陷入贫困的绝境; 三是花鼓和逃荒成为穷人求生的技能和策略。小岗村家户和人口规模的起伏变化,反映的就是这里农民的遭遇和生存策略。经历诸多战乱和灾荒的历史,这里的农民也学会了逃荒的策略,而逃荒策略注重的是各自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智慧,独立行动,也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策略。

无论从自然生态特征,还是从人文历史传统来看,小岗村农民更具有个体主义的倾向。笔者在小岗调查时,一些年轻的农民回忆到他们的父辈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各自的“绝活”或“绝技”,在这里,个体的农民其实有着特殊创造力和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9]所以,个体主义取向与行动策略就是小岗人的特点,因而也就是小岗的村庄特质。小岗村的出名,并被建构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典型,与小岗村的这一特质有着密切的关联。

小岗村从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变成名声远扬的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通过笔者在小岗村对农民的访谈,似乎能感受当地农民倾向于认为他们就是农村改革的发明创造者。确实,小岗村因他们对农业集体经营制度的反抗,暗地里采取分田单干的集体行动而被建构为农村改革的典型和榜样。

那么,小岗村农民为何要反抗农业合作化与集体经营制度呢? 他们的这种反抗行动为何会被建构成农村改革的典型呢?

据小岗村农民回忆,他们在合作化以前的生产和生活都很好,并不愿加入合作社,直到 1955 年,被批成“小脚女人”后才被强行并入合作社。经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小岗村从 34 户锐减至 10 户,主要因为饥荒导致绝户和向外逃荒。这一惨痛的结果至少反映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和集体经营制度在小岗是不适合的、行不通的。但是,由于这又是国家政治路线和基本政策,小岗农民不得不在集体里“煎熬”。

在集体经济时代,小岗村是出名的“三靠村”,即生产资金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小岗农民记忆深刻的一年是夏粮收获后一个人口只分到 7 斤小麦的口粮,他们还用顺口溜嘲笑那时的农业集体生产绩效: “种二十,收十八,不用镰刀用手拔。”即收成比投下的种子还要少,反映出集体经营的效率是负的。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大寨   小岗   农村典型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