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主体重建: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6)

参考文献:

[1]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C]//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30.

[2]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式: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C]//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费孝通.中国士绅[M].赵旭东,秦志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4.

[6]董建辉.传统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的历史思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4).

[7]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37.

[8]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2.

[9]郑卫东.“双轨政治”转型与村治结构创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0]渠桂萍.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基层政权代理人的“差役化”:兼与清代华北乡村社会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13,(1).

[11]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9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2.

[1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03.

[13]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2,(9).

[14]李友梅.中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下遭遇的问题:一种基于中观机制分析的视角[J].学术月刊,2012,(7).

[15]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J].社会学研究,2002,(1).

[16]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93.

[17]程为敏.关于村民自治主体性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18]张静.村庄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华北西村案例分析[C]//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14.

[19]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12,(1).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