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其主要起源于国家实力的崛起、国家身份的变革,经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身份不断得到强化,中国对国际责任的态度经历了从犹豫到认同的过程,特别是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宣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的缘起、动力、路径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发展演变过程、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国际责任观的转变

(一)责任内容: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只不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由国际体系外的反对者、游离者成为国际体系内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中国的国际责任观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型。前三十年其国际责任主要以“国际主义”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内容是支持社会主义革命、民族独立,参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反对西方国家所建立和主导的国际体系,是“反”和“斗”字当先。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内容为和平与发展。其国际责任以和平、发展、合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内容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首先是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然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具体来说,第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因为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其他大国一道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责任。例如中国成功举办六轮朝核六方会谈,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这维护了东北亚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第二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身的发展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和责任,中国也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另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面临的全球问题越来越多,这需要所有国家的参与和治理。例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问题,都需要每个国家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二)责任表达方式:从“国际主义”到“国际责任”

1.“国际主义”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国际责任观的特殊表达方式

从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报告来看,建国后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56年的中共八大,大会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国际主义”一词,强调了国际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八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精神教育自己的党员和人民”。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会议通过的党章中都强调在对外关系中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只是在措辞上有细微差别。但是从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到2002年召开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报告中没有出现“国际主义”这个词语。从十四大开始,党章中也没有“国际主义”这个词语。

从《人民日报》所发表的重要社论来看,根据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村田忠禧教授的研究统计,从1949年至2000年间,《人民日报》的独立社论以及与其他报纸共同发表的社论,共计6905篇。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统计各个阶段的社论篇数以及总字数,从中可以看出“国际主义”一词出现频率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在《人民日报》社论中“国际主义”一词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在1990年到2000年的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国际主义”这一词语实际上仅出现了2次。改革开放后国际主义虽然在中国外交中被淡化,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并没有放弃国际主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后中国一直坚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力所能及的援助。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时中国的对外援助更多地是从互惠互利,按照市场原则,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角度出发,而不再以单纯利他的国际主义原则为指导。

2.“国际责任”是“国际主义”表达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国际责任观的表达方式经历了从“国际主义”到“国际责任”的转变。如前所述,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国际责任观主要是以“国际主义”的口号表达出来的,较少用“国际责任”的话语来进行表达。从本质上来讲,“国际主义”的口号实际上表达了当时的中国国际责任观。当然在当时也有用“国际责任”来表达的,只不过频率较少,我们从分析当时的话语来看,国际主义与国际责任实际上大致相同。

“文革”期间,国际主义成为指导中国外交活动的最高原则。中国以“世界革命”的中心自居,中国外交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世界革命”,因此“理应把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革命斗争当成自己的国际主义责任”。毛泽东指出:“外界支持是必要的”,“哪个地方发生革命,我们就支持。”

于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加大了对外援助的规模,中国甚至承担了连西方国家都望而却步的坦赞铁路的建设工程。改革开放以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较少提国际主义和国际责任,因为这段时期中国主要奉行“韬光养晦”的方针,专注于国内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搞好自己的国内发展就是对国际社会的最大贡献。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九七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正式提出要做“负责任大国”,在金融危机中采取了人民币不贬值等一系列负责任的措施,赢得了亚洲国家的一致好评。新世纪以来在国际社会的期待和自身的需求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更加积极地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改革开放   大国责任   中国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