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联、东欧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国际政治秩序
邓小平一直关注着北方邻居苏联事态的变化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思考着这些变化对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可能带来的影响。1990年3月3日在回答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提出的怎样看待苏联国内问题时说:“苏联的问题比我们多”。并提出“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他们的情况好起来,二是希望中苏关系搞好。[25] 但之后的发展证明,苏联并没有“好起来”,而是越来越糟。邓小平认为苏东变化已经影响到国际格局,到了需要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时候了。1990年5月21日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时,邓小平指出:“苏联、东欧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国际政治秩序,需要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26] 充分反映出一个大政治家的国家战略眼光和深刻洞见。但由于事情正处在变化之中,尚有许多未知因素,邓小平非常谨慎。1990年9月12日在会见金日成谈到国际局势时,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这一年来变化很大,但这个变化才开始,旧的秩序彻底打破,新的秩序还未露端倪,刚刚冒头。过去的矛盾是东西矛盾,还有南北问题。美苏两霸,苏联集团现在没有了。究竟世界局势变化到什么样子,怎么形成一个新的比较稳定的格局,现在还看不出来。苏联国内怎样变化还不清楚。”[27] 随着苏东事件的不断发酵、升级,东欧国家出现了巨大震荡,以至于“苏联集团现在没有了”,这就使“旧的秩序彻底打破”,必然会影响“世界局势”,当矛盾还没有完全展开、事物本质尚未完全暴露之时,我们需要的是冷静观察,不能过早下结论。
如何看待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并提出我们相应的对策,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巨大课题。邓小平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苏东巨变和苏联解体事件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路。
(一)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1989年6月4日,正当我们在北京平息政治风波之时,随着团结工会的上台,远在欧洲的波兰成为第一个改变社会主义颜色的国家,接下来,原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一个个丢掉政权,直至1991年12月底苏共垮台、苏联解体。面对严重的苏东局势,中国怎么办?邓小平提出了的著名“二十八字方针”。当然,虽说这并不是小平同志在某一次讲话中完整提出来的,也不仅仅是针对苏东事件提出来的,而是由江泽民同志概括在一起的。[28] 但其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并都有自己准确的语言表述,是他一段时间以来对中国国际战略思路的集中阐释,也是我们党提出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
邓小平以他敏锐地目光时刻关注着东欧局势的变化,见事早,看得准,慎思远虑,对我党适时提出指导,表现出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远见。1989年9月3日邓小平在住地同身边人员谈国际问题时指出:“切不要打旗,不要去干涉别国的事情。关键是自己要搞好,自己搞好了,本身就是对国际共运的贡献,是对马列主义的贡献。”[29] 这是首次提出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不要打旗”的忠告。次日,邓小平在住地同江泽民等同志谈话时说:“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30] 这里第一次而且是并列使用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三句话,特别突出了“冷静”二字,连用了“四个冷静”,值得深思。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江泽民等同志谈到当时国际形势时提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31] 这里使用了“不要当头”句子,第一次提出了“有所作为”战略思想,并且使用了“根本国策”这样的提法,显得特别重要。“决不当头”思想源自毛泽东,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多次强调,但在苏东巨变、国际形势“复杂得多”的形势下再次阐发,意义更为深远。“有所作为”在邓小平的文献中,过去大多都是讲美国或者苏联在相关问题上可以“有所作为”,而讲到中国可以“有所作为”,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这还是第一次,且是仅有的一次,表明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态度相当谨慎。1991年10月5日在会见金日成时邓小平说:“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还没有定,恐怕要成十年成十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是观察,少露锋芒,沉着应付。”[32] 这是第一次出现“少露锋芒”四个字。1992年1月16日在深圳视察时的讲话:“我还是要反复地讲,一定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现在国际大家庭都很重视中国,但我们不要夸奖自己,吹嘘自己,尤其是报刊宣传要谨慎一些。有一点成绩不要到处张扬,早嘞。我们就只有这么一点家当,连小康也还没有达到。如果到了本世纪末能达到小康水平,有了这一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有希望。就是这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时间不多呀。现在,国际市场竞争很激烈,很紧张。我们要在世界上找市场不容易,要竞争过人家不容易。要夹起尾巴做人。”[33] 这里使用了“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不要吹嘘”和“不要张扬”、“夹起尾巴”几个词,1992年4月28日同身边人员谈中国的发展问题时,邓小平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34] “韬光养晦”这个词在公开的邓小平文献中,也仅此一见。
邓小平这一战略思想并非一时偶发,而是具有一贯性。1992年12月17日邓小平在游览西湖时,同陪同的负责人讲: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不断提高综合国力。“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少说多做,要努力把自己的事办好,这样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国际事务中才有更多的发言权。”[35] 这次谈话除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外,又加上了口语色彩很浓的“少说多做”四个字,充分表明邓小平观察国际形势、思考我们的对策时,其着眼点首先是发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自己强大起来了,“发言权”才会“更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邓小平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思路的一个简明概括,是指导我们处理国际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指导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