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
马克思说,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解放自己的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运动。邓小平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41]中国力量来自哪里?它蕴藏于亿万民众之中。“依靠群众”就找到了力量源泉;“联系群众”就找到了力量靠山;“听取群众呼声”就搞清了群众的需求;“了解群众情绪”就掌握了群众的心理;“代表群众利益”才能成为群众的带头人。人民群众永远是中国力量的不竭源泉。
(一)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一致愿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根本宗旨。1975年7月16日邓小平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时指出:“人心的向背决定谁最后胜利。一时的胜利决定不了命运,起决定作用的是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政策。”[42]只有当你的纲领、路线和政策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你才会取得胜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决策,1981年6月12日会见尼日利亚民族党代表团时邓小平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致愿望。”[43]正因为我们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我们才有力量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群众高兴,事情也就好办了”。我们的力量来自人民,我们事业的基础在人民。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是检验我们政策的试金石。1986年8月20日视察天津时说:“人民群众有了好的环境,看到了变化,就有信心,就高兴,事情也就好办了。” [44]“让人民高兴”,是我们党的一个基本执政理论。邓小平在讲话中多次谈到人民群众的“高兴”与“不高兴”。改革开放以后决定恢复按劳分配政策这件事,农民高兴:“调动积极性,还要采取按劳分配的政策。这是我们过去实行了多年的政策,现在恢复这些政策,农民高兴了。他付出的劳动同他的实际收入、家庭和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积极性就起来了。” [45]农民高兴,农业生产就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百姓生活逐步富裕这件事,人民高兴:“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一些新的东西。经过四年的时间,现在看起来,我们的路子是走对了,人民是高兴的。” [46]人民高兴,我们党也更增强了信心。“人民有自己的亲身经历,眼睛是雪亮的。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不仅吃饱穿暖,而且有现代化生活用品,人民是高兴的。” [47]人民高兴,我们的各种政策就会稳定地坚持下去。人民不高兴,就要想办法改,让人民高兴。“我们建国以后有所发展,但失误比较多,一直到七十年代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二百五十美元,在全世界次序恐怕是一百位以下。这个状况不改变,人民是不高兴的。”[48]我们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给我们的领导和人民带来了信心,带来了希望。
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一切奋斗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满意,我们党的目的就实现了。1980年7月谈到今后十年经济发展目标问题时指出:“建设目标,一定要反映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受益,不能只讲平均工资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来。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 [49]老百姓最重实际,这就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要求,我们的各项政策,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群众对什么现象很不满意?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这篇讲话中说:“人民群众对干部特殊化是很不满意的。”“人民群众(包括党员、干部)普遍地对特殊化现象(包括走后门)不满意。” [50]“有的党政机关设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还有其他的种种不正之风。对于这些,群众很不满意。” [51]要通过整党,把这些不正之风整一整。总体上说,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是基本满意的。“我们国家的经济搞得不错,光景一年比一年好。人民是满意的,全世界是公认的。” [52]1989年5月31日同李鹏、姚依林谈话时说:“对我们这个集体,人民基本上是满意的,主要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路线,而且真正干出了实绩。”[53]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人民满意;世人瞩目,世所公认。这也是我们的骄傲。“八九”风波过后,1989年6月16日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指出:“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 [54]通过加快改革开放,表明我们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使人们不断增强信心。通过整好我们的党,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保证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这两件事,是人民最关心的事情,做好了,人民肯定会满意。
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发展很明显”。我们的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群众会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检验我们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尺。1983年1月12日,邓小平在谈到如何看待目前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时说:“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55]大家都拥护,这个政策就能实行下去。人民拥护党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快速发展。1989年3月4日同中央领导同志谈到如何估计形势时指出,要看到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大多数学生是拥护改革的。广大工人、农民拥护我们,广大干部拥护我们,民主党派也是好的。这是我们的基本力量。1990年3月3日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是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 [56]抓住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这就抓住了根本,回答了人民为什么拥护我们这个问题。
人民赞成不赞成:“路子走对了,人民赞成,变不了”。人民群众是我们路线方针政策的唯一裁判者,人民群众赞成了,证明我们的政策是对的,就能实行下去,正如小平所说:因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路子走对了,“人民赞成”,这是我们的政治基础。1985年5月24日会见葡萄牙总统埃亚内斯时指出:“全国人民赞成改革,懂得不进行改革,就不能争取到今后几十年的稳定持续的发展。” [57]1987年4月12日会见冈比亚总统贾瓦拉时指出:“现在世界上有人说中国后退了,要改变政策了,这是乱猜疑,不了解中国的情况。既然我们八年里搞对了,为什么要变呢?要变,人民不会赞成,违背人民意志的事,绝对不会成功。” [58]人民赞成的事情就会办成,人民不赞成的事就不会成功。1987年9月4日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说:“人民看得很清楚,现行政策使所有的人都得益。人民的拥护,人民的赞成,这是保证我们能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基础。不仅本世纪,就是我们这些人不在了,这样安定团结的局面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还能得到保证。这主要是因为,一个是政策正确,一个是人民赞成。” [59]
人民答应不答应:“谁要改变三中全会的路线,老百姓不答应”。人民群众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进行取舍的。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人民就答应,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人民就不会答应。邓小平对人民群众不答应的事情进行了分析。人民吃够了动乱的苦头,希望社会安定,如果继续动乱,人民不答应。1978年12月5日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指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方向是很明确的。从中央领导到全国人民,上上下下都是一致的,根本的一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人民现在都喜欢安定团结。我们过去乱得够厉害了。谁要违背安定团结,群众是不答应的。”[60]我们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邓小平总结“八九”风波经验时指出:“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文化大革命’就是内战。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61]所以,他要求军队、国家政权,都要维护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
人民信任不信任:“只有彻底改革,人民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信任是对政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路线的相信和认可、认同,只有人民群众感受到了这个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真正符合他们的利益、要求时,只有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都坚持了群众路线作风时,人民才会相信你、信任你,你的主张才能得到有效贯彻。中国的老百姓就是从实践中感受到了共产党是真的为人民谋利益的,他才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相信党信任党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谈到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必须搞好党风建设时指出: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利害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么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损公利私,不与群众同甘苦,不接受群众监督,“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62]”因此,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只有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组织制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相信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群众是从与他们利益直接的政策中感受党的领导的。路线正确,群众感受到生活水平提高了,受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对的,他就信任你。1982年9月30日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说:“近几年我国农村形势变化最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城市也有变化,主要是人民的精神面貌变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增强了,对党和政府更加信任了,这将对整个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63]”邓小平对人民的“信心”和“信任”是很看重的,这比单纯的增加收入要持久,要强烈,影响也更深远。邓小平把“取信于民”作为他政治交待的重要内容,要求第三代的领导要取信于民,要得到人民对这个集体的信任,使人民团结在一个他们所相信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可见“信任”的分量!
人民支持不支持:“取得人民的支持,我们的事业就会前进”。我们党90多年历史告诉我们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只要我们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的事业就取得胜利,我们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事业社会遭到挫折。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艰巨复杂,利益调整盘根错节,敌对势力又不愿意看到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虽然问题还是存在的,埋怨的话也不少,但我们不能后退。邓小平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前进中总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总会胜利。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了错误就总结经验,跟人民讲清楚,取得人民的支持,困难就可以克服,我们的事业就会前进。”[64]一时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偶遇一些困难也不要紧,关键就是,要“取得人民的支持”。有了人民的支持,就获得了人民的理解,无论出现过什么错误都能改正;有了人民的支持,我们党就获得无穷力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能克服。
人民选择不选择:“我们真正坚持进步,人民就选择了我们”。历史是遵循客观规律运行的,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创造,是人民群众自觉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中国人民从近代社会的比较中作出的自觉选择。邓小平举中国革命史上的例子说,日本投降后,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我们彻底消灭了蒋家王朝,这是政治上的因素决定了我们的胜利。“我们真正站在民族解放一边,最坚决地坚持团结,坚持进步,人民就选择了我们。”[65]中国革命是这样,今天的建设也是如此。人民是在自己的实践中,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了现代化。1983年4月29日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时指出:“人民群众也会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认识到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人民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正确与错误。”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的电视采访时说:现行政策对不对?对人民来说对不对?人民的日子是不是逐步好过一些?“我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人民有“自己的切身体会”,知道自己的生活福利是否得到提高,他们会在自己的关切中感受你的路线正确与否;人民有“自己的经验”,有过贫穷落后的经历和改革开放的收获,会在历史比较中判断你的决策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人民有“雪亮的眼睛”,一双双眼睛揉不下一点点沙子,会在他们的注视中洞察你工作的是非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