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快文化”之殇(5)

核心提示: “快”是一把双刃剑。合乎规律, 快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超越限度,快会发生恶变,欲速则不达。今天,快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已经成为一种浸透人们生活的文化现象

“快文化”如何降温退烧

当“快”成为一种文化,其影响和作用就远远超出了“快”的应有之义,成为与“科学发展”相背离的一种社会现象。“快文化”亟待消解。

首先,应弄清为何而快,为谁而快。《旧唐书》里有一句话“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毫无疑问,“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人”,是“百姓苦乐”。“人”是任何社会存在的终极目标。因此,求“快”之道,必须围绕四个“人”字展开。

问题一:是不是为了“全体人”?在快的急行军中,需要前行的不光是哪一部分人、哪一个群体,而是所有的人。决不能只顾自己跑得快,而将一部分人甩掉不管。

问题二:是不是为了“多需人”?人是多需的,既要物质产品,又要精神产品,还要政治产品。只顾物质产品快速增长,只能形成一个“经济人社会”,物欲横流,人多趋利;只顾精神产品快速增长,只能形成一个“乌托邦社会”,虚无缥缈,空中楼阁;只顾政治产品快速增长,只能形成一个“政治人社会”,比如“文革”。因此,有失偏颇的快都是毫无意义的快,关键要看这个“快”是否扣紧了社会价值的正向度,是否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航向,是否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

问题三:是不是为了“多代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不可谓不快,但当中也存在对历史、对现实和对未来的透支。如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形成的自然风景遭到破坏,很难修复;如污染环境几代人受害,过度消耗资源与子孙争饭吃。因此,求“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全社会都应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我要快发展,我拿什么比明天”?

问题四:是不是为了“具体人”?人,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为人民服务”,“文革”时喊得最响,人人胸前都挂着这个牌子,但人民最得不到尊重,更何谈服务。任何一项政策的设计都必须细化到不同需求的目标人群,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省略主体、虚化主体、空喊口号。

其次,应在制度层面予以规正和约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奉行的是“不争论”原则,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上,只要能逮到老鼠,不管白猫黑猫都是好猫。这在特殊时期的正效应是十分巨大的。但由于基本制度缺失、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等问题,给“快文化”的滋生、发展和盛行埋下了伏笔。因此,要从根本上消解“快文化”,必须从制度上予以规正和约束。

一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可以说在“量”的问题上,我们有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是,在“质”的问题上,存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资本主导劳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问题。今后,要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