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快文化”之殇

核心提示: “快”是一把双刃剑。合乎规律, 快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超越限度,快会发生恶变,欲速则不达。今天,快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已经成为一种浸透人们生活的文化现象

刘奇 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著有《刘奇文丛》六卷。

刘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称奇。短短30多年,几亿人摆脱了贫困,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个了不起的壮举,令国人欢欣鼓舞。但欣喜之余,人们发现,“快”已经成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价值标杆,成为一种浸透人们生活的文化现象。人们都在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来不及感动。尽管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要求,但经济社会的运行在“快文化”的左右下,一些方面已经初露动力机制失范、平衡机制失缺、公共秩序失谐、社会理性失控的端倪。人们额手拭目:“快文化”要把我们带向哪里?

是什么孕育了“快文化”

“快文化”起于青萍之末,发于群体共鸣,成于价值导向。“快文化”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一种风靡社会的文化现象,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是多种因素的凝结、多重力量的聚合。

一是“穷怕了”的求变心态促使“快”。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陷于集体贫困,尤其是“三年饥荒”,成为国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阴霾。今天,祖祖辈辈的贫困链已经打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吃不饱的现象基本杜绝。但“饿怕了”、“穷怕了”的心理却挥之不去,加上对未来缺乏稳定的预期,没富起来的人似乎担心哪一天一夜之间温饱又会成为问题,而富起来的人似乎担心哪一天自己挣得的财富会一下子付诸东流,于是,当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推开阻碍发展的“水泥板块”时,“终于逮住机会”的人们,就拼命抢时间,争速度。一度亚健康遍及社会,过劳死屡见不鲜。

二是国际比较差距牵引“快”。改革开放前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不多,自我感觉良好,当时一个普遍的心态是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受苦受难,需要我们去解救,有那么多人不如我们,自己当然很幸福。国门一打开,顿时傻了眼,当大多数中国人想求一辆自行车而不得的时候,美国几乎家家院子里都停着两辆汽车。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老百姓急了,政府也坐不住了,赶紧追赶,参照坐标即为发达国家。这种追赶,对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来说,更多地涂上了急于求成的理想主义、扬我国威的爱国主义和自尊自强的民族主义色彩,使“快”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由于差距过大,别人还在继续赶路,短时间接上轨绝非易事,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力量去追赶。心理学上有一个很经典的爱斯基摩结构,这种“快”就类似于爱斯基摩结构中拉雪橇的“力狗”,拼命追赶,越跑越快,越追不上,越要加速。

三是现代科技传导“快”。欲望、技术和智慧构成了现代哲学最基本的话语体系。技术是实现欲望的工具,现代科技则是“快”的翅膀。美国一位知名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5年写了一本书《世界是平的》,他认为,在源代码、搜索技术等十大现代科技的传导下,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平、越来越快。科技的传导,使天涯成为咫尺,大家互相看着比着,谁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谁就可能被这个时代淘汰。于是,你追我赶,唯恐落后。

四是不断吊高的社会胃口推进“快”。马斯洛理论表明,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求滋生出来。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人们共同的欲望只有一个吃饱,吃饱了就是幸福,后来吃饱之后,人们的欲望却变成无数个。人们现在的兴奋点是要千方百计地赶超别人,不是求更好,而是求最好。动辄全国第一,世界第一,再不济也要弄个区域第一,无节制地扩张欲望,超现实地盲目追求,导致发展越快,攀比越严重,对物质占有的欲望越强。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