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快文化”之殇(3)

核心提示: “快”是一把双刃剑。合乎规律, 快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超越限度,快会发生恶变,欲速则不达。今天,快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已经成为一种浸透人们生活的文化现象

“快文化”要把我们带到哪里

“快”是一把双刃剑,合乎规律、不越边界、遵循科学的“快”能指向天堂,反之,只能把我们带向相反的地方。这是由“快文化”的特性决定的。

一是加速性。媒体报道,英国怀斯曼教授和英国文化委员会联合调查结果显示,过去十年,人们步行的速度加快了10%,大街上到处是步履匆匆的行人。跟物理学上的加速度原理一样,在社会学上,发展中的事物一旦失去约束,就如同物体之间失去摩擦力,也会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发展态势。

在这种“越来越快”的大环境下,“以快论英雄”的畸形偏好被社会普遍接受,“快”意味着一切,只要能快,就是本事。导致一些人在追求“快”的道路上,不择手段,不计成本,不顾后果。这种超越规律的加速,就像一辆疾驰的列车,想减速都很难,更不要说停下来。《共产党宣言》里有一句话: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这可以用来解读快文化的加速性带来的后果。

二是省略性。一味图快,只求结果,只能省略过程。朝为田舍郎,暮就想登天子堂,做任何事都巴不得一步登天。一些酒厂,省略窖藏甚至酿制的过程,用工业酒精与化学药品勾兑,十年的味道,甚至百年的味道,十分钟即可搞定;一些项目,不顾物理反应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时间要求,压缩工期,偷工减料,导致豆腐渣工程频频出现。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对媒体感慨:他在一家书店看到一本《西方百部管理经典》竟然浓缩在200页的篇幅里。“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只想在5年之内就赶上日本花50年所学的,这正是中国人打算做的。”大前先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省略过程的“快”一旦成为文化,社会自然会弄虚作假,破坏程序,不讲规则,少劳或不劳而获。这是眼下中国人心浮气躁的源头。

三是裹挟性。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同化力和裹挟性。快一旦成为文化,便形成“漩涡效应”,不管你该不该快,能不能快,愿不愿意快,不管你是工、是农、是学还是商,统统把你漩入其中,想躲都难。不少孩子希望家长是“富一代”、“权一代”,这样可以一步跨过二十年,学生中比阔拼富,从幼儿园到大学普遍存在;一些研究者为了快出成果,移花接木,不“论”而文,此风已泛滥成灾,逼得评审者不得不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检测真伪。快文化的裹挟效应,导致跟风盲从,人人不必思考,不愿思考,不想思考,也来不及思考,社会以顺潮跟风、随波逐流为能事。一个不善思考的社会,不知会滑向哪里?

四是渐进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行为到心态再到制度。“快文化”起于青萍之末,开始只是在做某事上求快,随着一个一个快速行为的累积,人的心态渐渐也发生了变化,不管做什么事,都想方设法快一些,再快一些,形成事事争快的定势。这种求快的心态又逐渐由己而人,推而广之,“快”不再只是隐匿于人们心中的自我节律,而是登堂入室,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管理和治理的硬性约束。翻看近30年的规章制度和各地领导讲话,不难发现,各种“快”的表达词汇步步升级,一个比一个给力。第二,从单项到局部再到整体。一开始只是局限在某些特定的单项工作,进而就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直到流布整个社会,形成浓厚的“快”的氛围。现在,吃的是快餐,喝的是速溶饮料,学习是速成班,就连爱情也追求速配、闪婚。第三,从物质到精神再到文化。“快”最初的表现形式多为物质性,比如项目的快速推进,经济增长的几何式递增;渐渐地,这种“快”浸润到人的大脑,进入精神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财富时绷紧神经,只争朝夕。谁快谁就可能先富起来,谁快谁就可能先提上来,一部分人的自觉行为慢慢演绎成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生活样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