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本体阐释”的三个层次、三重话语
《中国社会科学报》:接下来请解释什么是“本体阐释”的多个层次。
张江:它包含三重阐释:核心阐释、本源阐释和效应阐释。核心阐释是“本体阐释”的第一层次。就文本说,是对文本自身确切含义的阐释,包含文本所确有的思想和艺术成果。就作者说,它是作者能够传递给我们,并已实际传递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构成文本的原生话语。对原生话语的阐释,是核心阐释。
本源阐释是“本体阐释”的第二层次。它所阐释的是,原生话语的来源,创作者的话语动机,创作者想说、要说而未说的话语,以及产生这些动机和潜在话语的即时背景。这是对核心阐释的重要补充,是确证和理解核心阐释的必要条件,是由作者和文本背景而产出的次生话语。
效应阐释是“本体阐释”的第三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这是对在文本传播过程中,社会和受众反应的阐释。效应阐释包含社会和受众对文本的多元认识和再创作,是文本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产出的衍生话语。效应阐释是验证核心阐释确正性的必要根据。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知道,当代西方文论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演进过程。从作者为中心的“外部研究”先转向以文本为中心的“内部研究”,后来又返回到以读者为中心的“外部研究”,甚至走向了更加开放的“外部”,走向了与文学文本关系更为遥远和脆弱的“泛文化领域”。如何处理文学研究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关系?“本体阐释”能给出一个恰当的解决方案吗?三重阐释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
张江:“本体阐释”三个层次的处理,打破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壁垒。西方文论百年多的盘桓往复,始终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确定三重阐释的范围和关系,既戒除了类似泛文化的非文学阐释,也为文本阐释打开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
三重阐释的关系是辐射和反射关系。核心阐释是中心,辐射为本源阐释,再辐射为效应阐释。核心阐释为根本阐释,其他阐释都以此为核心生发伸展。同时,两重外围阐释反射于核心阐释,为核心阐释服务,证明核心阐释的确正性。三重话语关系是包蕴关系。这是指,衍生话语包蕴次生话语,次生话语包蕴原生话语,它们共同印证和修正原生话语,而原生话语中不包含次生话语,更不包含衍生话语。将次生话语和衍生话语填充到原生话语,是话语强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原生话语、次生话语、衍生话语,这又是一组新的概念。您提出“本体阐释”的意图是为了建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吗?
张江:不是,起码目前我不去构建新的系统的文学理论,不会给出诸如格雷马斯“符号矩阵”那样的东西,我只想提供一个理论建构的基本路线。文本的阐释应该从哪出发、落脚在哪里,这是我想讨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