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当代文论重建路径: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11)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

11“本体阐释”主张建立文本统计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里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在海量的文本殊相中追求共相,这在技术上是可能的吗?

  张江:所以啊,我强烈呼吁创立文本统计学。我们回头想一想,自古代希腊始,文学理论和批评始终停留于混沌的定性分析的状态,依靠个体对个别文本的主观的、模糊的感受立论。文学理论要成为科学,要对无限产出的文本做科学严谨的批评,必须引入现代统计方法,在大规模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做定性分析,建立具有科学统计依据的自洽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之所以提出“强制阐释”、“本体阐释”,背后更深层次的关切是不是有一个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学术立场问题?

  张江:我们从未否定外来理论资源对中国文论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但需要强调的是,面对任何外来理论,必须捍卫自我的主体意识,保持清醒头脑,进行必要辨析,既不能迷失自我、盲目追随,更不能以引进和移植代替自我建设。遗憾的是,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特殊历史,以及当前中西话语间的总体失衡,导致很多学者缺乏应有的理论自信,并片面认为,只有追随西方潮流,才是通达世界的捷径。事实证明,这不但不是捷径,反而是歧途。融入世界,与西方平等对话,这种期望本身值得鼓励。但是,对话的前提必须是,我们的理论与西方相比要有独特性,套用西方理论,充其量只是拾人牙慧、邯郸学步,将中国的文学文本作为西方理论的佐证,如此怎能拥有对话的资质和可能?

“本体阐释”坚持的是民族的立场和方法。坚持从民族的批评传统出发,对民族的传统理论和批评加以整理和概括,作为今天民族文学理论和批评构建的基础性资源。坚持有鉴别地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方法和技巧,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取长补短,形成本民族的优秀的独特理论。

为准备这次采访,我认真研读了张江教授刚刚发表于201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文章《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当时颇有感触。采访完成,更体会他一字一句推敲的深意、他所寄予的理论期望。我相信,他提出的许多新的概念和思路一定能够在学术界引起关注和思考,推动当代中国文论建设向前迈进一步。

我们等待着。

上一页 1... 678910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强制阐释   本体阐释   张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