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西方文论被全面、系统、细致地引介到中国,西方文论以独霸天下的姿态支配了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格局和思维方式。在大量新奇概念和范畴的挤压下,中国文论产生了“失语”的焦虑,“话语重建”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大关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西方文论被全面、系统、细致地引介到中国,西方文论以独霸天下的姿态支配了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格局和思维方式。在大量新奇概念和范畴的挤压下,中国文论产生了“失语”的焦虑,“话语重建”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大关切。
应该用怎样的眼光审视当代西方文论?如何重建当代文论?基于多年潜心贯注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正当性提出了有力质疑。他认为,“强制阐释”是当代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和重大缺陷。他提出“本体阐释”的建构思路,超越“强制阐释”的局限,勾划了重建当代文论的有效路径。
近日,张江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详细论述了“强制阐释”及“本体阐释”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采访在张江教授的办公室里进行。记者看到,在并不宽大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各样有关西方文艺理论的书籍。每本都夹贴着不少各类颜色的便签,记录着他的心得和思考。张江毫不讳言要“用强制阐释论的全新眼光重审整个当代西方文论”,判断它的价值。他伫立窗前,望着长安街上的滚滚车流说,生活向前进,理论必须向前进。
“强制阐释”: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新判断
1“强制阐释”有四条话语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观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流派繁多,更迭迅速,气势浩荡,但没有一个学派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当代西方文论的缺陷和不足,国内一些学者有了一些警悟和反思,但多是针对某个学派或学说的具体观点而言,没有抓住西方文论的要害。
张江:你说得对,很少有人对当代西方文论做总体上的客观评价。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与此前的古典文论和近代文论相比,尤其是在学科独特性的探求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方面,极大地推进了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但必须认识到,当代西方文论提供给我们的绝不是一套完美无缺的真理,而仅仅是一条摸索、尝试的轨迹记录,有诸多缺憾和局限。例如,脱离文学实践、偏执与极端、僵化与教条,等等。
当代西方文论的根本缺陷在哪里?我认为,“强制阐释”四个字足以概括。这是一个新的概念,用这个概念重新观照西方文论的历史,我们会有一个新的判断和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什么叫新的判断和认识?大彻大悟吗?请先把您的“强制阐释”阐释一下。
张江:先说一个例子,简单明了。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格雷马斯曾用数学的方法,设立了叙事学上著名的“符号矩阵”:任何一部叙事作品,都可以将其内部元素分解成四项因子,纳入这个矩阵。矩阵内的四项因子交叉组合,构成多项关系,全部的文学故事就在这种交叉和关系中展开。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杰姆逊在北大讲学时,曾用这个理论对《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鸲鹆》进行解析。
《鸲鹆》的大意是讲一个养八哥(鸲鹆)的人,没有回乡的路费。八哥便出了个主意,让主人将自己卖给王,骗钱到手后,八哥和主人在城外会合,双双逃离。杰姆逊先是找出故事里的基本元素:鸟主人(X),买鸟者(反X),八哥(非X)。根据格雷马斯的要求,这个矩阵必须是四项,这第四项让杰姆逊颇费周折,最后苦心定义为“人道”,由此再做深层解析。杰姆逊说,这个故事探讨的是如何解决人道与独裁统治冲突的问题。事实上这个故事原本简单,笑的就是王的愚蠢,鸟的下作。但杰姆逊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很让人匪夷所思。这就是典型的“强制阐释”。
我把“强制阐释”的话语特征总结为四条。一是场外征用。在文学领域以外,征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强制移植于文论场内。场外理论的征用,直接侵袭了文学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文论由此偏离了文论。二是主观预设。批评者的主观意向在前,预定明确立场,强制裁定文本的意义和价值,背离了文本的原意。三是非逻辑证明。在具体批评过程中,一些论证和推理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有的甚至是明显的逻辑谬误。为达到想象的理论目标,无视常识,僭越规则,所得结论失去逻辑依据。四是反序认识路径。理论构建和批评不是从实践出发,从文本的具体分析出发,而是从现成理论出发,从主观结论出发,认识路径出现了颠倒与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