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观预设强制裁定了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您的分析可以看出,场外征用的最大弊病之一,就是用预先确定的模板框定文本,用前在模式去强制裁定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张江:这指向了“强制阐释”的第二个话语特征:主观预设。主观预设的批评,要害是“三个前在”:前在立场、前在模式、前在结论。批评尚未展开,结果早已存在。
这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哈姆雷特》的阐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女权主义的视域中,文学史必须重写。一切形象、故事都要纳入女权主义的框架。尽管《哈姆雷特》全剧20幕中只有5幕出现一个配角奥菲丽亚,她和哈姆雷特的爱情也只由几个模糊的倒叙提起,但出于女权主义的前在立场,奥菲丽亚必须被视为“悲剧的中心”,以往所有被忽略的细节,都要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加以阐释。奥菲丽亚头戴野花具有双重象征,花本身,意蕴着处女纯洁的绽放;花是野花,象征妓女般的玷污;她溺水而逝,是因为水是女性深刻的有机符号,女人的眼睛常常深浸着泪水。通过诸如此类的阐释,女性批评要证明的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以至于在文学漫长的历史中,女性是被男权主义所蹂躏所侮辱的集体。但我们不禁要问: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的目的中,含有轻视和蔑视女性的动机与故意吗?如果没有,女权主义者把她们自己的立场强加给莎士比亚,是一种合理和正当的阐释吗?主观预设立场和结论,篡改文本的原生话语,理论失去正当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也就是说,主观预设立场和结论,以立场的需要解读文本,其过程难免强制,其结论也一定是远离文本的结论。
张江:的确如此。如果批评者的站位与姿态已预先确定,批评的指向就不在文学和文本,而在表达和证明立场。文本是脚料,文学是借口,批评只是凭借文学的历史深度证明立场正确,凭借文学广泛生动的本征,增强立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阐释的立场、结论当然要有,但这一切都只能产生于无立场的合理解读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