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当代文论重建路径: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10)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

10让理论归依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报》:“强制阐释”的归纳无疑为我们审视西方文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体阐释”则为当代文论的重建指明了路线。您提出的这两个概念从新的角度回答了当代文论建设必须从文学实践出发这一问题。

  张江:应该说,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始终没有解决好与文学实践的关系问题。一些西方文学理论脱离实践,相当程度上源自对其他学科理论的直接“征用”,中国文学理论脱离实践则表现为对西方理论的生硬“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东西方的文学理论和实践都处于一种倒置状态。

当前,对文学理论建设最迫切、最根本的任务,是重新校正长期以来被颠倒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抛弃一切对场外理论的过分倚重,让学术兴奋点由对先验理论的追逐回到对实践的认识,让文学理论归依文学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报》:按照“本体阐释”的路线要求,当下文学理论建设全方位回归实践,是否应该从以文本为依托的个案考察入手?

  张江:是的。“本体阐释”主张理论的建构必须以文本为中心,对单个文本的阐释做出分析,对大批量文本的阐释做出统计,由个别推向一般,上升飞跃为理论。

我认为,“本体阐释”的路线也是文学理论建构的路线,以文本为依托的个案考察是建构当代文学理论体系最切实有效的抓手,也是最具操作性的突破点。这里以当代中国诗学理论的建构为例。要想准确把握中国当代诗歌的意象设置特征、诗性营构技巧、语言运用规律,其基本路径是,大量汇集当代有影响的诗作,逐一进行文本细读。一行一行地品读,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地分析,千百首诗歌的阐释和统计完成以后,我们就能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上升。这才是中国诗学及中国文学理论正确的生成路径。与西方现成理论的直接引进相比,这种理论构建方式或许很艰难,甚至显得笨拙,但建构起的理论却是最有效、最坚实、最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理论才是文学的理论。

上一页 1... 678910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强制阐释   本体阐释   张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