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郑杭生:中国社会学不应在西方的笼子里跳舞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网

核心提示:现在确实是到了大声疾呼“争取学术话语权,提升理论自觉度”的时候了;中国社会学的研究路径是: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探索“中国道路”。

嘉宾简介:郑杭生,浙江杭州人。1936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任国家哲学社会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名誉会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审组第三届、第四届成员。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实践和研究的全面展开,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有了极大提高。同样,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在“西强中弱”的世界社会学格局中,中国社会学界的学术自信心大为增强,过去常见的那种学术自卑感明显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学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近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社会学名誉会长郑杭生。

记者:您在今年7月23日中国社会学南昌学术年会的主题报告中提出:近年来,关注中国社会学自身发展的路径及其前景的文章多起来了。您能否就这个问题做个总体介绍。

郑杭生:好的。现在确实是到了系统总结我们如何应对中国社会学面临国际国内提出一系列挑战、谋求自己发展和应对挑战的正确途径的时候了。这一系列挑战归结起来是两个大方面:一是中国社会学如何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的问题,特别是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的问题;二是中国社会学自身如何固本强身的问题,使自己真正成为世界眼光、中国气派兼具的社会学,而避免成为西方社会学某种理论的中国版。

我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提出了一些观点,如树立“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2007) 、“促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2009)、把握社会学的“学术话语权”(2011) 等。刘少杰教授对“中国社会学的价值追求与理论视野”(2006)、杨敏教授对中国社会学的“中国理念”(2011)做了很好的论述。最近,我高兴地看到曹锦清教授一篇题为《中国崛起时代的学术立场问题》文章,强调要有正确的“学术立场”。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这篇文章,总的说来,是一篇有思想深度、有历史感的文章。曹教授的文章不少论点引起了我的共鸣。

不久前,我应邀给《社会学研究》写了一篇题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的使命》的文章,试图初步概括这一途径,并把它运用于研究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这篇文章提出:

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一个研究路径选择的问题。根据中国社会学一百多年发展的轨迹,根据中国社会学前辈艰辛探索学科本土化和努力把握学术话语权的启示,在我看来,研究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正确路径是: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探索“中国道路”。当代中国社会是各种各样思潮的汇集点,遵循这一研究路径,尤为重要。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郑杭生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