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明代就已成为西方学术和西方文化的输入地。一般以为,上海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即1843年11月14日开埠以后)才成为一个通商口岸,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单单在明朝万历年间,上海就出现了一系列重要人物,比如徐阶、董其昌、陈继儒、陈子龙、徐光启,等等。其中,由于徐光启,上海在明代就成为了西方文明的输入地。在鸦片战争前200多年,徐光启已经是一位“西学”泰斗。他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崇祯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在“国学”(经学)方面更是一流,表率全国。在徐光启看来,“西学”和“国学”是相互补充的。
三个上海人
他们不仅讲“西学”,连“中学”的造诣也非常之好。他们不单有信仰,还参与了很多社会活动,学问和人格都很完整。也由于他们这样的性格,上海才能成为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城市,海纳百川、中西汇通
今天要先讲三个上海人。他们分别是徐光启(1562—1633年)、王韬(1828—1897年)和马相伯(1840—1939年)。他们都是精通儒家文化的传统士大夫,又领导了当时中国的“西学”运动。
徐光启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祖父经商,是城里人。当官后,徐光启在南城(南市区,现在的黄浦区)盖了“九间楼”。徐家在上海西面几公里的地方有块农田。徐光启生前种地,死后安葬,都在那里,就是后来的徐家汇。 1641年徐光启被安葬在此处后,徐家的两户子孙迁到这里耕种和护墓。他的4个孙子也被葬在这里。康熙年间,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徐家汇”了。“徐家汇源”在2012年被列为上海市区唯一的4A级旅游景区。
徐光启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崇祯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他既研究经学,也研究“西学”。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遇见了意大利人利玛窦。 1603年,徐光启入了天主教。徐光启入教,标志着中国第一代天主教徒的出现。此前零零散散有过几个天主教徒,但都没有像徐光启这么重要的人物。
徐光启有科学家、政治家、翻译家的名声。我们说徐光启是政治家,因为他抗清;说他是科学家,因为他研究天文、历法、农学;说他是翻译家,因为他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徐光启为什么会从事翻译,又是怎样翻译的呢?《几何原本》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从阿拉伯找回来的重要著作,原来就是古希腊的几何学。经过利玛窦的老师克拉维乌斯的研究和整理,欧洲的天文、历法一下子先进了不少。克拉维乌斯制订了《格里高利历》,到现在还能用。以前欧洲的历法比中国落后,汉代、唐代、宋代、元代的历法都比欧洲精确。到了明代,我们的历法不及欧洲了,错误百出。徐光启、利玛窦就决定翻译《几何原本》、编著《崇祯历书》。1644年,清朝人把它改名为《西洋新历》,基本框架一直沿用到现在。徐光启之所以学习、翻译“西学”,因为他是利玛窦的朋友和搭档。他们相互为师,相互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