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趋时与自大:大学者学术失误的两大诱因(3)

可就是这样一首普通的“爱情诗”,让童书业先生将它与娼妓制度联系了起来,还滔滔不绝引申开去,说它“隐约有娼妓制度的存在”,理由是“东门外为何会有如云的游女……他们和她们怀着什么目标,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恐怕也太求之过深,离题万里了。可它的的确确是写进了严肃学术著作当中,白纸黑字,立此存照的。这不能不说是童书业先生的小小疏漏,也是《春秋史》一书中的软肋。

其他像童书业先生在其《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一书中论说庄子与杨朱为同一个人,断言庄子为儒家孔子弟子颜渊一脉的“后学”,同样也是没有充足证据的推理,在学术上恐怕是难以让人所苟同的。治学严谨的童书业先生尚且如此,当时更多的学者或许也就更下而等之了。

在诸多学术前辈中,比童书业先生走得更远的,可是多得去了。随便举上一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学界还曾流传过“墨子为印度人”之类的观点,发明者可不是普通人,而是颇有名望的大学者胡怀琛,他在《东方杂志》、《中国学术周刊》上发表《墨翟辨》和《墨学出于印度辨》两篇文章,后又出版《墨学辨》一书,石破天惊地提出“墨翟出于印度”、“墨翟为印度人”和“墨翟为印度婆罗门教徒”等说法,在当时的史学界引起一时骚动。

更令人惊诧的是,赞同此说者居然是大有人在,如有一位名叫金祖同的学者,就曾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墨子为回教徒考》,更提出墨子为阿拉伯人。这些名教授所申述的理由,就是《墨子·贵义篇》有墨子“色黑”的记载,所以他们就论断墨子是印度或阿拉伯人,这纯粹是一种臆测,怪诞荒谬,实在是太夸张了。如果以皮肤“色黑”来推断墨子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那么就干脆将墨子说成是非洲人算了,因为他们的肤色更加黝黑。

近些时间来,社会上怀旧情绪漫延,不但向往毛泽东时代,而且更对民国时期充满遐想,说什么“民国范儿”。学术文化同样以民国为尚。但是民国没有那些人所想象的那么美妙,同样的道理,民国时期的学术文化也没有优秀到高不可攀的地步,民国时期的学术界固然出过很多的第一流精品,但也不乏胡言乱语的垃圾,一样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在今天,实在没有必要将当时的学术文化成就加以神秘化,神圣化,更是用不着因此而丧魂落魄、顶礼膜拜。

前辈学者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学术根抵至厚实,知识积累之丰盈,不是今天的人们所能望其项背的。可是,为什么,有些今天看来属于常识层面的东西,他们也会犯迷糊,闹笑话的呢?这中间一定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我想,这中间最重要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于两点。一是“趋时”,二是“自大”。

上一页 1 2345678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趋时   自大   学术失误   诱因   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