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跳槽伤人伤己
“以前总相信树挪死、人挪活,现在才发现,人挪多了也会死。”对于一些求职者来说,频繁的跳槽经历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尝尽苦果。“这已经是我两年来第三次跳槽了,希望这次能找到一个真正满意的工作。”今年24岁的张一涵告诉半月谈记者,每次跳槽后都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单位部门领导对于跳槽过来的人不是很信任。
“最严重的一次,一个离职员工一夜之间把办公室10多台电脑的硬盘全部取走,然后人间蒸发。公司重要信息丢失,业务一度陷入瘫痪、损失惨重。报警至今仍没法破案。”对于长沙企业主唐经理来说,最让他心烦的事情就是员工频繁跳槽。“如今年轻人职业流动性大,一个岗位待不上几个月就要走,而且是不打招呼就离职。”
“每次招聘必问职业忠诚度,我们现在只敢招收有经验的人才,而且对跳槽变得越来越敏感。”海口某外贸公司的总经理符麒说,“每年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招聘和培养人才,培养完后又流失,让我们这些小企业不堪重负。”
在过于频繁的跳槽中,员工容易表现出轻言放弃、敬业度下降,仅仅将工作视为跳板或谋生手段。这些是过于频繁的职业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坚守职业伦理提出了新挑战。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应把职业流动与低层次、无目的的跳槽区别开来。“职业流动对社会的意义更多在于人才流动,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流动,而低水平的、无目的的跳槽不仅不能促进个人职业提升,也不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相反会造成企业的不稳定,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孙元明说。
职业可以流动,伦理不可流失
“职业流动和职业伦理之间并不冲突。”海南省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代红认为,职业伦理是指对职业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做好本职工作”;同时,鼓励爱岗敬业和恪尽职守并非反对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更不是贬斥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
部分企业经营者和单位主管认为,正常的员工跳槽对单位来说是双刃剑,并不涉及职业伦理。真正让单位反感的是工作时三心二意,没有工作激情和责任感,属于“混日子”的那些员工,尽管他们也许一辈子只呆在一个单位而不跳槽。符麒认为:“那些有能力并且工作积极的员工为了更好的工作待遇和发展空间而跳槽,我们能接受。但如果自身不踏实肯干,只知道抱怨薪酬太低、心猿意马的员工,才属于没有职业道德的人。”
“爱岗敬业并不是说必须在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上死守到底。”代红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只要对经历的每个岗位充满敬畏之心,忠实履行岗位职责,就不能说他没有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