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流动的中国:新职业观演绎追梦时代(4)

盲从到理性,职业取向渐趋多元

从上世纪末的计算机热,到本世纪初的金融热,再到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公务员热,国内外形势和社会潮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象牙塔内学子的选择。历经数次社会热潮的洗礼,如今的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从盲从开始走向理性。

正在国内一家珠宝杂志实习的佟宇,2012年从国内重点大学韩语系毕业后,没有立即工作,而是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年的国外培训项目。因为特别喜欢珠宝,佟宇在选择职业时没有听从父母的回南方家乡做公务员的建议,而是开始了一个人在北京打拼的生活。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成为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出路。大学生马秉蓉就是追求创业潮流的一员。有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了种植芽苗菜的宣传材料后,她就毅然放弃了在北京干电商的白领生活,回到家乡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当起“菜农”。说干就干,马秉蓉花了1800元在北京农科院专门学习种植芽苗菜技术,然后回到家乡注册了“绿馨芽苗菜培育中心”。

北京大学就业与指导中心主任陈永利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的毕业生更注重职业未来的发展是否有优势,与自己的个性、价值观等是否匹配。与之前外企、金融行业受欢迎相比,到国家主流行业和艰苦地区就业越来越受到北大毕业生的认可和青睐。”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大毕业生去基层和西部地区的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360行到3600行,传统职业评价正被颠覆

2013年底,贾良琴从上海回到家乡河南省息县,在县城最大的商场门口开了间美甲工作室。她工作的时候,围在身边看热闹的人有过这样的对话:

“帮人剪指甲也能挣钱?!”

“帮人掏耳朵都能挣钱,何况这了。”

“说不定将来帮人薅白头发也能挣钱嘞!”

当贾良琴向母亲解释自己的工作时,她母亲怎么也不相信有人愿意把一斤大米的钱花在一个指甲盖儿上。可现在,她母亲成了贾良琴的帮手,每逢亲戚朋友问起她姑娘从事什么工作时,她总是说:“说了你也不相信,360行里找不着!”

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共计1838个职业。自2004年8月我国建立新职业定期发布制度后,至200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发布了12批共计122个新职业。截至目前,国家主管部委认定的职业已达2015个。

200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汪杰已经换了4份工作,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的普通员工成长为今天的国海证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他说:“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发展空间和选择余地要大得多。如果说原来是360行的话,现在可以说是有3600行,而且行行都能做出成就。”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的新闻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陆步轩曾被讽刺为“浪费了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失败者”。今天,“海龟”卖菜、大学生擦皮鞋都已不再是新闻。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何三杰放弃保研资格,选择回家种地发展循环立体农业,被看做农村孩子实现新型职业农民梦想的典范。

名牌大学毕业生陈生卖猪肉成为亿万富翁,靠收废纸起家的“破烂王”张茵成为中国女首富,种粮大户柳学友被总理接见“问政”……古代的“士农工商”将整个社会根据职业显而易见地划分为几个阶层,人们面临的是极其有限的选择,甚至是没有选择,而如今,不断出现的职业名词令人眼花缭乱,有些稀奇古怪的新兴职业让人感叹:我们真正走入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

上一页 1 23456...10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