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成功观日益多元、立体、人本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遇到了这样的表兄妹三人。大表姐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如今工作稳定、收入可观、社会地位较高;二表姐大学毕业后坚持不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最终进入一家外企,成为大城市中的一名白领;小表弟十几岁开始玩音乐,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现在仍在自己喜爱的音乐里转,同时做着音乐家教等几份工作,年收入也有二十几万元。
二表姐告诉记者,曾经在家长们眼中,大表姐“很优秀”,她自己“还凑合”,小表弟则是反面典型,属于“混”的人。但这些年,父辈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关于职业成功的定义也越来越宽泛,不再纠结于是否当官、是否属于“国家人”。“现在姨父经常对外夸表弟是家里的骄傲。”她说。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宋真宗赵恒《励学篇》中的成功观影响了中国人上千年。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机制发育不全的时代,官吏往往拥有比其他职业更多的机会和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
“供销社的红白糖,粮管所的夏杂粮,食品店的大小肠,最不行的就是邮电和银行。”上世纪60年代的民谣生动反映了当时短缺经济下对职业成功的界定。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掂手术刀的不如掂剃头刀的”,也生动反映出当时“脑体倒挂”的职业生态。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在之前被讽为“投机倒把不法分子”的人,已经占了先机成为光环笼罩的企业家。如今,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事事皆可为,人人皆可成英雄,各行都有成功者。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能有发展空间,老一辈人口中的“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职业,在当下已难有高低贵贱之分。
尽管社会成功观正不断变得多元、立体、人本,但其中一些“流行”的成功观并不可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张金波说:“不少人在择业时热衷追逐财富、求名图利、好逸恶劳,一门心思走捷径,盲目追求所谓的‘光鲜’职业、热门工作和暴利行业。这种浮躁、庸俗的成功观应当摈弃。”(记者秦亚洲 张宸 艾福梅 俞菀)
爱岗就等于爱自己
——守住“职业伦理”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不!我是爱一行才干一行。”
“你不干,不投入,怎么会爱上这行?!”
“我都不知道爱不爱,怎么可能好好干?”……
生活中,新老两代人关于职业观的争论颇为有趣。由于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强调不同的重点,这种争论很容易陷入诡辩中。老一代人强调职业对集体、社会的价值,年青一代更注重职业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实,职业的这两种价值属性并非不可调和。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组织的“求职路上”网络问卷调查中,有50%的受访者认为“不管能不能加薪、升职,敬业是认真对待自己”,23%的人认为“敬业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16%的人认为“做喜欢的工作就会敬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