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石蕊是兰州大学大三学生,虽然还没有就业,但在选择实习单位过程中已经与父母进行了一场就业选择的“对抗演练”。
“我自己联系了广东和北京的两家实习单位,但父母担心安全,觉得没有熟人介绍,一个女孩子单独前去实习不安全,非让我在家乡找个实习单位,为此我们吵了好几回。”石蕊说。最终,她还是被父母的“经验说”打败,在老家宁夏找了一家实习单位。而对于求职,父母早就给她反复灌输“稳定”的第一原则,劝她尽量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不要找那种需要到处跑的工作。
“爸爸老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让我一定要听他们的经验之谈。或许明年我也会去考公务员,但我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到时候如何平衡,我已经迷茫了。”石蕊说。
在与父母的“较量”中,本篇开头中的周凯无疑是最后的胜利者。父母不仅放弃让他考公务员,还拿出多年积蓄,支持他创业。“父母看我和朋友已经开起了公司,业务也还可以,再加上听说各级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多,慢慢改变了观念。只要我自己干得开心,收入也还可观,他们总会接受的。”周凯说。
对于职业流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两代人之间应互相尊重对方,多一些对话沟通。他指出,50、60、70后心目中,是否有丰厚的薪水和显赫的职位,是留任或跳槽与否的关键指标。近几年社会平均薪酬增长缓慢,使其他有诱惑力的元素变得更具竞争力。对于80、90后来说,平衡工作与生活,职场上受到他人尊重,以及实现个人梦想更为重要。(记者艾福梅 韦慧 彭卓 秦亚洲)
“360行里找不着”
——职业选择多元折射成功观之变
“我在银行工作,中国建设银行你知道吧,全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你呢?”
“我,呵,我是卖羊肉汤的。我们李家的羊肉汤馆传到我已经是第三代了。我打算着,有那么一天做成羊肉汤领域的麦当劳……”李海涛紧张地说完这些话,抬起头一看,对面的座位已经空了。
想起10年前的相亲经历,已经在河南洛阳开了4家羊肉汤馆、年纯收入超过百万元的李海涛至今耿耿于怀:“在银行工作的凭什么就看不起卖羊肉汤的!”如今,正在考虑开第5家分店的李海涛意气风发,已经有多家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部主动登门找他了。
中国职业选择正呈现出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广阔空间和丰富多彩。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背景下,传统的职业分类,世俗的三六九等,早已发生了令人惊叹的解构和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