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流动的中国:新职业观演绎追梦时代(2)

流变:饭碗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在互联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关于80后的段子,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吐槽的背后是我国就业模式的转变。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都实行大学生就业统一分配制度,由国家安排毕业生的职业和去向。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逐步推行毕业生自主选择,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由计划分配向市场挑选过渡。但这时,毕业生尚未完全到就业市场上去,一些实在找不到工作的,如果服从分配,国家一般还是会给其安排工作。

真正的转折是1998年,当时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毕业生就业彻底走向了市场化道路,再加上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

尽管也曾在内心深处羡慕过父辈“考上大学就拿到了铁饭碗”的生活,但80后姑娘李嘉自己却不愿意“被分配”。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李嘉选择进入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工作中虽有很多磕磕碰碰,甚至最近她还裸辞了待业在家,但她还是觉得“双向选择”是自己这一辈与父辈在求职上相比更好的一面。

“父辈们工作没得选择,国家、组织说把你放到哪你就得去哪,工作的好坏、是否兴趣专业相投只能全凭运气。而我们虽然找工作难了点,但毕竟可以挑挑选选,有说不的权利。”李嘉说,如果你能力强点,机遇好点,在大城市里“就是能混出来”。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刚刚完成一份名为“求职路上”的网络问卷调查。当问及“您在找工作时比较看重哪些(可选三项)”时,选择“工资收入”、“福利保障”、“稳定”这三项的分别占到22%、16%、11%,尽管仍占大头,但选择“职业发展前景”、“能否实现自我价值”、“专业对口符合兴趣”、“时间自由不太累”的也分别占到13%、11%、9%和6%,不可低估。

从冲突走向对话

50后黄钢(化名)的职业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知识青年下乡修铁路,返城后进入石灰厂,转到电池厂后赶上改制下岗。“修铁路时,120斤的沙土就这么挑过去;就算知道烧石灰对身体有害,还是会去做,这是国家需要,我们做好本分就好。”黄钢曾教育儿子“千万别裸辞”,“连下家都没有,找不到工作准备靠大人养?”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说,年青一代接受的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开阔,因此意愿多、抱负大,对自己的职业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上一代人一般是多子女家庭,不会得到溺爱,成年之后又经历上山下乡、待业,去过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工作没法挑选。老一辈人认真、勤恳,哪怕工作与自身兴趣和预期不吻合、收入低,但为了家庭、子女,都能承受。

“裸辞是一种不成熟、不理智的行为。”沈阳市中医院的60后医生邵莹认为,白领裸辞与蓝领裸辞所承担的风险大为不同。“现在就业行情是低端职位用工荒,高端职业就业难。以医疗行业为例,就业成功与否不完全与业务能力挂钩,机遇、环境等很多因素也掺杂其中。我见到有海归医学博士冲动裸辞,结果很长时间没能找到工作。”

上一页 1 23456...10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