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江喜科:不能用城市化思维指导城镇化实践(5)

第三,一些三、四线城市框架拉的很大,土地开发强度高,但土地利用率极低,每平方公里居民数量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些城市的开发区规模都不小,交通路网都已布好,然万事俱备只欠“人”,已完成征地拆迁任务的宝贵土地长年搁荒,不但对推进城镇化毫无益处,而且还造成国家资源和农村耕地的巨大浪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曾公布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京土地开发强度高达57%(城市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之比),上海53%,深圳47%。而香港只有23%,巴黎只有21%,日本三大都市圈开发强度只有16%。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前面提到的用城市化思维指导城镇化开发。苏北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就出现了这种后果。在江苏,苏南模式很成功。江苏省委、省政府为了缩小全省各地发展差距,加快苏北发展,号召苏南支援苏北,这是很英明的。但苏北一些城市在拉开城市框架后,却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城镇化的成效不佳。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套用城市化的模式搞城镇化。由于基础设施投入大,地价越卖越高,政府又不愿让利,企业和民间资本都被吓走。苏南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城市对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大,走的一直是城市化的发展道路。用苏南在改革开放初期成功的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去指导苏北当下的城镇化,必然会出现摊大饼、开发效益低和产业不足等问题。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苏北,其实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尊重规律,突出特点,因势利导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的推进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城镇化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要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与旧有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模式、制度机制区分开来。城镇化既要尊重规律,更要因势利导,既要突出个性,又要与其它领域和战略互动发展。城镇化不但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城镇化也要与资源配置市场化、政府职能转化和农民观念变化共进。城镇化与城市化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城镇化的门槛低,农民参与性强,传统势力与农耕文化烙印深厚。搞得不好,也会出现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的现象。要打造一个符合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有质量的城镇化,就要首先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继而改变其生活方式,最后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此,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必须按照资源的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和前期策划。

城镇化建设绝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事先做好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城镇化建设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状况决定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规模。产业要做得多大?能承载多少人口?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功能与设施,都要综合起来考虑,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许多地方建新城就栽在这里,没有多少资源,却硬要上一个新城,结果由于人气和产业的不足成了鬼城、空城。所以要根据大自然赋予拟开发区域的资源禀赋,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地域面积和人口状况、自然资源矿藏状况、社会人文历史底蕴等,进行策划和规划设计。对可以盘活的存量有多少,可以做大的增量有多大,最后能够拉大的总量是多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投入产出、投资回报的路径要非常清楚。

新型城镇化必须要先策划后规划,先产业后基建。科赛集团在多年城镇化实践中创造的“策划”与一般的策划不同,它的全称是“用市场化推进城镇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内容包括与项目地领导干部价值观的对接和开发观念的统一;包括明确定位与功能,政策研究和设计,产业选择和导入,融资渠道搭建和三农问题解决方案等。它的方法是把地方政府五年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策划方案。这样做出来的策划由于提升了城镇的定位,抓住了城镇建设中的“魂”,突出了城镇的特色和个性,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落地性,一般都能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同。好的策划方案对城镇化开发来说,虽没开工就已成功了一半。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