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江喜科:不能用城市化思维指导城镇化实践(3)

城镇化原有发展模式走到尽头,逆城市化现象显现

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2年的52.57%,其速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这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具有政策性、阶段性和不可持续性,如果不改变当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城镇化率就会在今后几年内达到高峰期,并出现严重的“逆城市化”现象。我国城镇化率能达到目前这样的水平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一是流动人口开放政策松绑国人身份,增强了人员流动的活力。计划经济时代,人是“组织人”、“单位人”,实行城乡隔离,人被人为画地为牢。在单位不同意的情况下人是不允许流动的。不论是工农士学商,出门办公住宿均要开单位(包括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农村公社生产队等)证明和介绍信,注明所办事项和在外停留天数,违反规定要受到处罚。没有当地户口更不能在当地工作。许多人因此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改革开放后流动人口政策逐步放开,人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人可以自由流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不受阻碍地外出打工、旅游和投亲访友。人的身份的松绑使得人员流动大量增加。由于对城市的渴望,同时也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许多人因此背井离乡,大量涌向城市,在城市里创业,办企业、打工,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也使得城镇化率迅速提高。但如今,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民工对城市流民生活的厌倦,这种由于人口流动政策松绑带来的人口城镇化将会逐步减弱。

二是国家战略任务的转变推动城镇化率的提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我国开始从一个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化国家道路,以农为主转为以工为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口号响彻中国大地。各级政府开始将大量的资源从农村汇聚到城市。在商品严重匮乏、贸易不充分的年代,大量的小商品不论优劣,像雨后春笋般从中国大地上冒出。城市就像干裂的土地缺乏雨水一样渴求投资。由于城市聚集了各种人才和发展要素,投资不怕没有回报,地不怕卖不出去,只要摊起城市大饼,开发就能跟上。什么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物流园,能否落地不需要科学安排,产业与自然资源的配置与衔接是否合理也不需要深入研究,这种现象就如饮鸠止渴,必然导致虎头蛇尾。由于政府在政策导向上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速度轻质量,矛盾逐步显现。在满足消费需求后,流动性过剩现象已越来越严重,缺乏科学性、经济性和合理性的开发区成了众多地方政府的包袱,影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