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理论与实践之反思
2015年,“争鸣”版刊发的经济学文章,分别围绕“金融与经济产业的关系”、“计量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价值转形”等话题展开讨论。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仅把金融视为经济领域的一个产业。事实果真如此吗?张军果《金融绝非简单的经济产业》(8月18日)给出否定答案。作者认为,金融稳定在现代经济稳健运行中具有“定海神针”的地位和作用。西方学界、政界的言论以及西方霸权国家崛起之路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博弈在现代国际博弈中的战略地位。在中国金融对外开放进程中,能否牢牢掌控金融主导权将决定我们的前途命运,金融能否控局已成为决定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支撑。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通过将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创造性地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格由劳动价值决定”之间的矛盾。但他的转形方法及其内在逻辑却一直受到反对者的批评。陈旸、李帮喜《何谓与为何:价值转形百年之争》(9月22日)指出,围绕转形理论的争论关键有两点:一是转形问题研究的初始条件是什么?二是转形过程中的约束条件或不变性条件是什么?认为为转形模型设定不同的初始条件和不变性条件,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当前,中国经济学教研中盛行着一股计量实证拜物教的潮流。流行的应用计量经济学果真能实现提高解释、预测和改造实践的能力的目的吗?朱富强《破除经济学的计量实证拜物教》(12月15日)指出,应用计量经济学在历史上总是无法预见经济危机的到来。原因在于西方经济学的应用计量分析在学理上就犯了工具主义的谬误,因此其在预测未来事件和指导制定经济政策时,就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当面临经济危机时,如IMF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联储主席、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这些顶尖的西方经济界人物却纷纷做出错得可笑的预测,给历史留下了一份长长的关于西方经济学黑色幽默的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