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2015争鸣大事件(2)

哲学 勇敢直面“话语喧闹”

★近年来,现代新儒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一定关注。一些新儒家甚至宣称,要用千年秘传的“道统”来守护这套可做万国楷模的“普世”体制。王悦《现代新儒家不能建构中国道路》(7月21日)指出,现代新儒家不是宋明理学的传人,他们的主张本质上是西方体制的“守护神”和“还魂汤”,但其理论逻辑本身的内在矛盾,导致其遭受政治自由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双重指责,实际上已沦落为学院体制内的“深妙玄理和高头讲章”。刘诤《现代新儒家的“道统”虚幻不实》(7月21日)认为,现代新儒家根本就是违背孔孟原典和儒学脉络的,而五四运动以来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并不能由心性道德等传统概念产生。新儒家的理论体系存在严重内在缺陷,让儒学变得与实际生活了不相关,从而使得儒学复兴之路越来越窄。张景《理学“十六字心传”应源于道家》(5月18日)研究了宋明理学极为重视的“十六字心传”——其被理学家认为是由儒家圣人一脉相传的道统心法。作者通过文字与思想渊源的考察指出,此十六字实际出自先秦道家。这对宋明以来理学所宣扬的圣人一脉相承之说予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其神圣性的根基。

★陈少明《考据与思想需完美结合》(9月8日)指出,我们这个时代“学术史”研究上的问题,既非考据太多,也非思想太发达,而是由考据与思想不能完美结合所致。但双方的对立并非必然,章太炎、王国维等人的学术研究就体现出,考据与思想的能力是可以完美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的。

★郭继民《思想岂能无“边界”》(11月10日)讨论了“思想有无边界”这个似乎玄奥的哲学命题,但其实质涉及在哲学上我们应如何对待前人、如何对待异域的问题,也涉及思想者的态度问题。作者认为思想要实现突破,就需要态度的突破,它要求思想者不唯上、不唯书,而只唯实。只有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思想才可能走得更远。

★马冬玲在《审慎对待后现代女性主义》(3月23日)中,讨论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在中国引起的各种反应。女性主义在中国社会并非强势话语,许多概念实际上都是由西方女权主义思潮而来,这导致其往往食洋不化、削足适履,不是针对中国情况,提出中国主张,解决中国问题,而是注重于概念、名词的时髦。文章指出,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实际上只是一种边缘话语,后现代女性主义目前也正遭遇理论困境。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话语喧闹”无法对现实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也无法进一步指导未来的妇女解放运动。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2015年   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