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2015争鸣大事件

时光匆匆,2015年已经过去。“争鸣”版本期主题为“回首”,选取一年来本版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重要议题进行总结。在新的一年里,“争鸣”版将策划更多具有重大现实与理论价值的选题;更加紧密地追踪学术前沿,让“争鸣”版成为中国学术界一个最具活力的思想平台;继续强调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兼顾,让更多读者从中获得启示和灵感。让我们共同努力!

马克思主义 经典重温与思想再阐释

自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的理论著作《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出版后,“回到马克思”成为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个讨论热烈的话题,由此引起对很多马克思主义经典概念的细读和考释。

★马克思有一段针对早期文明形态的经典论述,“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对此段论述的理解,王汝良的《也谈马克思笔下的三种“儿童”——与陈炎先生商榷》(2月2日),与陈炎的《再谈马克思笔下的“三种儿童”——兼答王汝良先生》(5月18日)观点针锋相对。对于马克思笔下的三种“儿童”到底指哪些早期文明,双方理解相差悬远。如王汝良认为陈炎沿用了陈旧的理论从而导致误读,所使用的魏特夫所谓“治水工程造成东方专制主义”假说,早已受到学界批判,真正形成东方社会独特形态最主要的因素应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而陈炎则反驳说,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类型,马克思笔下的三种“儿童”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只是相对而言,“正常的儿童”更多决定于“生产工具”,“早熟的儿童”更多决定于“劳动对象”,“粗野的儿童”更多决定于“劳动者”。除语言学证据外,陈文还使用人类学证据,如在孟加拉地区人类学调查的结论是:“印度人的社会地位与鼻子的宽度成反比”,这表明雅利安人入侵以来种姓格局长期未发生重大改变。对马克思的“三种儿童”理论进行辨析,有助于加深对人类早期文明的理解。

★马、恩著作中对西欧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剖析。近些年来,对“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如何定义,“封建”一词的翻译是否准确,其内涵与外延应如何准确界定,学界有很多争论。倪世光《“封建”概念是“误植”吗?》(9月8日)认为,“封建”一词的翻译准确反映了文本原意,所谓前辈学者的“误植”无从谈起。王林伟《正本清源话“封建”》(10月27日)提出针锋相对的意见,他通过对概念在广义、狭义上的详细解析,主张马、恩封建论的基本所指与西方通行的封建论并无本质差异,与广义的封建论更是相当接近;但中国学界对“封建”一词的用法存在概念混乱,容易导致观念陷阱。

★近年来,文艺育德思想受到学者重视。有人认为文艺育德思想是由马、恩最早提出的。陈向义、闫向飞《马恩文艺育德思想之澄明》(12月1日)指出,文艺育德思想古已有之,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马、恩这方面的独特贡献在于,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为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从而远远超越古人。

★吕林、刁龙《“有无之辩”: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思想》(3月23日)讨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话题,认为马、恩思想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这在他们的早期著作中尤为突出。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建立人与生态和谐共存的生态社会主义才是人类的根本出路。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2015年   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