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民生导向解析(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具体蓝图,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改革任务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现,也是人民群众新期待,面对不少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尤其以民生领域的改革最为迫切和艰巨。自古至今,人民的生计为民生,民生问题都是关乎人民生存与发展,涉及人们日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中。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民生问题具有动态性、阶段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民生诉求会随着多元化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政治发展的新趋势、主流价值变迁等不断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当旧的矛盾解决了自然会产生新的矛盾。当前,民生的改善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及时同步的体现到民生实践中,这一矛盾也成为了社会矛盾的主要来源。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增长方式面临新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较多依赖财政投入的民生工作困境重重,也使得本来复杂的民生问题体现出了交互性、累积性、结构性等特点。如住房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住房需求的满足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投资需求的带动与住房相关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过多的投机需求对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所以住房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急迫的民生改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经济问题。

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民生问题是复杂系统的问题,要从全局去把握,就要用统筹的办法来解决。就是“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⑨民生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具有错综复杂的特点,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解决好民生问题,就等于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尤其有一些民生难题严重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同样,民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政治领域的安全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也关系到社会和谐有序,以及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更为重要的是,民生建设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尊严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民生保障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既可以增强民生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又可以有效克服经济活动中忽视民生价值,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倾向。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改革初期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摸着石头过河”一样,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只能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得到解决,因而需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和累积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生改善的总体思路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社会新变化和群众新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11)。民生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民生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破解民生难题提供了方法论。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民生   四个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