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20世纪50年代的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及以其为基调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传入,对中国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影响。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学,尽管有中国本土的元素,有西方的元素,但是以苏联教科书影响最深,这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学的“基因”。
从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眼光来分析,斯大林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存在什么问题?根据笔者从人本思想的角度观察,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思想体现了一种“权力本位”或者“官本位”的思想,对人的发展是很淡漠的。原苏联高级党校教授尼·马斯洛夫说,斯大林搞的“社会主义”,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粗陋的”兵营式的社会主义。其特点是:(1)人类要求方面的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2)少数领袖的专制;(3)整个社会联系体制的官僚化;(4)把人看作是执行上级机关意志的盲目工具。在这种“禁欲”、“专制”、“官僚化”和“盲目工具”的情况下,没有什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言。这势必造成对人的发展和尊严的淡漠。
举个例子。远的不说,以2008年8月3日去世的俄罗斯人文主义者索尔仁尼琴为例,卫国战争爆发后,1942年他以炮兵中尉的身份奔赴前线,因战斗出色曾获二级卫国战争勋章和红星勋章,但因在1945年的一封私信中批评斯大林和极权体制而被人告密,被判8年劳改。一封不具宣传意味的私人信件竟招致8年牢狱。更令人震惊的是,索尔仁尼琴根据劳改营的生活感受写的《古拉格群岛》发表后,手稿被当局追查,凡是藏匿这部手稿的人,也被当局判8年劳改,[3] 这样践踏人权的事情在斯大林体制下绝非个别案例。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核心是鼓吹“指令性”计划体制。请思考一下,这种指令性计划由何而来?根子在“把人看作执行上级机关意志的盲目工具”,与此相联系,渲染权力在经济当中的主导作用,这个色彩非常之浓。这是最严重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物本主义和物本位理论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存在“为生产而生产”的倾向(而不是为人的需要而生产),明显地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端。这一点大家比较熟悉,不再展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流派,特别是原教旨市场经济理论,同样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在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上,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缺乏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