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钱学森之问”与“屠呦呦获诺奖”(2)

——浅思中国教育改革之路

二、大师就等于成功的现代教育?

从对“钱学森之问”的舆论倾向上来看,普遍认为我们新中国的教育是不太成功的或失败的。前文分析过,这里潜在地暗含着这样一个逻辑:因为我们新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出大师,所以我们新中国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或失败的。

那么在这里我们要问什么是成功的现代教育或者说衡量成功的现代教育的指标有哪些?中山大学冯增俊副教授认为对现代教育的界定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可能有统一的以及永恒的标准。但是据他的研究概括为以下几个指标:教育规模(全民受教育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教育质量、教育观念(重视教育;教育参与人员有现代教育价值观;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教育投资、教育管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等。[3]那么下面我们根据这些指标看看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些具体数据,以及与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对比,衡量一下我们新中国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

首先,从受教育者的数量上说,1949年,文盲占全国人口80%以上,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初中入学率仅为6%;2008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54%,初中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5%、7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47.3%,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其次,从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程度上说,1949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仅为12万人,在学研究生规模仅有629人;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2900万人,在校研究生达4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我们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再次,从教师、教学设施、教学成果、交流合作上看,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180.3万人。在这当中,幼儿园教师114.4万人,小学教师561.7万人,初中教师352.4万人,高中教师151.8万人;从高学历教师比例来看,专科以上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分别占60.3%、78.3%、64.1%、3.6%。近5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3项,占全国总数的55.4%;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08项,占全国总数的55.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41项,占全国总数的51.5%。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比例全面超过了50%。特别是,近5年,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7项一等奖,高校获得5项,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同时,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成果聚集在高校。到2008年,我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3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20余万人,其中已有30余万人学成回国。我国累计接收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学生120多万人次在高校等机构学习。同时,在海外建立的27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也成为汉语和中华文化推广的重要基地。[4]

然后,我们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一下简单的对比。中国及印度这两个在上世纪中叶差不多同时间相继独立及解放,起点相近,均只有20%识字率,都是人口众多农业国家。但现在印度成人文盲率比中国高近3倍,人均收入比中国低30% (印度在1990年代前的200年,人均GDP其实都比中国高),平均寿命比中国低7岁,婴儿、小孩死亡率比中国高2倍。社会现况、前景都大大落后于中国。而普遍认同制约印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问题及种姓制度。[5]

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应该说新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绩,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中国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更多的人具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发展了职业教育,为国家和和社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不断推动着教育公平和国际交流,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公平教育和出国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以是否培养出所谓的“大师”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成功与失败,也不能简单地说我们新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出所谓的“大师”就是不成功或失败的。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