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当头,韬光养晦,埋头苦干
目前,从总体上讲,西方的实力仍占据优势,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邓小平在1990年末曾经说过:“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些话,在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概括地说,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只要我们埋头苦干,软硬实力都强了,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到那时,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中国道路将产生更大的示范效应。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美国想继续在全球发号施令,肯定还会想方设法地遏制我国。不过,即便形势再糟糕,世界也不会再度进入冷战时代。这是因为,一是两大阵营的格局已不存在;二是我国会起积极作用,而美国虽有冷战思维,但也投鼠忌器。对中国来说,“不当头”本是为了避免对峙,以便为国内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当然,韬光养晦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对美国来说,原本在世界上树敌过多。4月18日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的一篇文章便认为,美同时与中俄两个大国为敌是战略错误。况且美国在核不扩散等问题上需要中国合作。中美经贸等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持有1.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在某种程度上,双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美国人的话说,是“利益攸关方”。因此,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将是中美关系的常态,轻易不会被打破。双方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
中美两国究竟谁更具有吸引力?哪个国家会发展得更好?今后作此类比较的人会越来越多。对我们来说,仍要大胆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不搞西化。要结合发展变化的实际深化思考,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还要搞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1983年李谷一用气声唱法唱《乡恋》,竟被说成是靡靡之音;“法治”、“人权”曾被视为资产阶级口号。现在没人这么看了,观念变了,但又出现了新情况。有些官员口头上大讲反和平演变、防止西方渗透,却热衷于公费出国,甚至把子女等家人送出国,在国外存款、购房,成为“裸官”。有些部门出台政策,维护部门利益、与民争利,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你接什么轨呀?显然,这些官员或部门对什么是资本主义,认识是模糊的。不纠缠姓“社”姓“资”之争,不等同于可以无视两者的界限;避免与西方对峙,不等同于彼此和同为一家。道路自信与认识清醒是一体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本文节略稿收入谭维克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第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9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