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张国骥:领导是一门艺术(下)(5)

——水与领导之道

【荀子论水】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是著名法家韩非的老师,也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的老师。他的著作《荀子》中有一篇《王制》的文章,文中有一段关于君民关系的论述。他认为君与民的关系,就如同舟与水的关系一样。这一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施政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

《荀子·王制》(节选):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荀子在这里虽然讲的是君与民的关系,但我们在今天是可以扩展来认识的,其实可以看作领导与部下、民众的关系,都是舟与水的关系。领导是舟,部下和民众是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不管你是哪一领域、哪一层次的领导,只要是领导,你都会有部下和民众。军事家的水是部将和士兵,政治家的水是民众,企业家的水是员工。你的这些部下和民众,可以载你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也可以掀起惊涛骇浪,樯倾楫摧。

从荀子的论水与舟的关系,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视百姓,依靠百姓,善待百姓。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和臣子们,就是用儒家学说治国,充分地吸取了这种“水可载舟,水可覆舟”的民本思想,并切实地实行于政治实践中,开创了大唐盛世。这方面的遗产,《贞观政要》值得一看。

【管子论水】

管子著有《管子》一书,管子论水,集中在《水地》篇。其中有一段有名的论水的话: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李山译注:中华经典藏书《管子·水地》,中华书局,2012年版。

在管子看来,水集中了美好的东西于一身,包括仁、诚实、公正、义、谦卑等等。

【淮南子论水】

汉代刘安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一篇《原道训》,其中有盛赞水之伟大的一段话: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禀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汉]刘安著,马庆洲注评:《淮南子》,凤凰出版社,第13—14页。

此篇是歌颂水的名篇。水达到了至善至德的境界。这把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