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论水】
庄子著有《庄子》一书,他经常通过水来阐发自己的思想,其中有两篇是很值得反复阅读的,这就是《逍遥游》篇和《秋水》篇。
1.《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挣脱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界。
《逍遥游》首章起笔描绘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次写“小知不及大知”,点出“小大之辩”;接着写无功、无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天地精神往来。
第二章借“让天下”写去名去功,借“肩吾问叔连”一段写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
篇末借惠施与庄子的对话,说到用大与“无用之用”的意义。
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出自《逍遥游》,颇令人回味。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凌云之志、扶摇直上、一飞冲天、越俎代庖、河汉斯言、吸风饮露、尘垢秕糠、大而无当、偃鼠饮河、不近人情、大相径庭、心智聋盲等。
2.《秋水》篇,取篇首二字作为篇名,主旨思想是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秋水”即秋天雨水。
本篇以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为主要部分,河伯与海若共七问七答。
第一番问答,写河伯的自我中心心境——“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恰成一鲜明的对比。由海若描述海的大与天地的无穷,舒展思想的视野,使人心胸为之开阔。
第二番对话,讲述时空的无穷性与事物变化的不定性,指出认知确切判断的不易。
第三番对话,指出宇宙间有许多事物是“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的。
第四番对话,进一步申论大小贵贱的无常性。
第五番对话,指出要突破主观的局限性与执着性,以开放的心灵观照万物。
第六番对话,河伯问:“道有什么可贵?”海若回说,认识“道”,就是认识自然的规律,认识自然的规律,便可明了事物变化的真相。
第七番对话,河伯最后问:“什么是天?什么是人?”这里“天”即自然,“人”指人为,含有妄为的意思。海若认为顺真性,便是自然(“天”),违逆常性便是妄为(“人”)。
最末,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辩论鱼乐一章,写出庄子观赏事物的艺术心态与惠子分析事物的认知心态。
许多富有慧见的成语出自本篇,如望洋兴叹、大方之家、见笑大方、太仓稊米、一日千里、非愚则诬、咳唾成珠、井蛙之见、坎井之蛙、逡巡而退、蚊虻负山、以管窥天、邯郸学步、泥涂曳尾、鹓雏之志、濠梁欢鱼等等。以上有关庄子论水的文字,可参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10年版。
庄子论水,使人胸怀博大,海阔天空,功名利禄,尽抛身外,解除束缚,获得精神自由。且指出,人在大自然面前,须有谦卑之态,不可狂妄。我们从中确实可以悟出人生和从政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