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水】
孟子观察水,感悟人生,感悟领导之道,感悟治国之道,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孟子·尽心章句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者,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从孟子论水,我们可以悟出不少领导之道:
一是领导之道的关键在高远博大。登泰山绝顶而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则难为水。登泰山绝顶,是站得高,看得远。观茫茫沧海,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是观水有道,就是必观其澜。从波澜起伏之水,欣赏水的变化生动之美;从水的自然形态和功能中,体悟人生。
三是孟子称赞水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品格。这正是君子立志行道所需要的扎实功夫。
我说:作为一个领导者,须具备远见卓识,胸怀博大,体悟人生自然之理,且有脚踏实地的务实亲民作风。
孟子的这一境界,得到后世士大夫的共鸣,如杜甫的《望岳》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飞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这首诗,杜甫紧扣一个“望”字,由远而近,由阴而阳,赞叹了泰山的雄伟壮丽,抒发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可以看出杜甫的吞吐天地、包含宇宙的博大胸怀。这值得我们领导人领悟学习。
2.《孟子·离娄章句下》中,徐子请教老师孟子,为何孔夫子多次称赞水,水有何可取之处?孟子告诉徐子: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从流水中悟出君子之道:
有源之水,才能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无源之水,即使降雨盈河,但时令一过,也会随之干涸。孟子借水性比喻君子立身修道之道:君子要像有源之水那样,立于儒家之道这个根本,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水之“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的特点,正如君子锲而不舍的修道过程。既有“不竭”之本,又能坚持不懈,努力躬行,就能渐进达到道德学问的完美境界。以上有关《孟子》的引文均引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君子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做人标准。因此我说,一个领导既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又能锲而不舍去实践,就能成功。
孟子讲的有源之水,就是讲的君子须有道。领导者须有信念理想,信念理想是动力。这种信念理想是一个领导者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孟子的论水,我们从中还可以悟出下列领导之道:领导者须有理想信念,领导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领导者须有高超的领导艺术。三者具备,再遇上时世,运气,乃成大事。
朱熹写过两首诗,叫作《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从观水的感悟中生发智慧。从朱熹《观书有感》的第一首诗中,可以悟出道来,源头活水,就是道,有道就会清如许。从朱熹的《观书有感》第二首诗中,可以悟出领导艺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巧借外力,四两拨千斤。有了理想信念,有了领导艺术,还需锲而不舍。苏轼在《晁错论》中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讲的是志,意志毅力。
